赣南师范大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以学促干,在实践中绽放青春力量。近日,赣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们重走红色路线,厚植爱国情怀,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宣传者、传承者和践行者;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让青年之声赋能乡村振兴,书写时代发展的青春答卷。
追忆红色历史,重读红色故事
7月6日,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知行志愿者服务队走进上犹县清湖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上犹革命史陈列馆,现场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深入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历程。走过的红色地点,读过的红色经典故事,被岁月凝练成红色记忆、红色精神、红色基因而薪火相传。经济管理学院知行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向革命先烈学习,以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为指引,铭记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
7月8日,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青年声·助乡村兴”绿丝带志愿服务队、红色班级“公略班”部分成员走进全南县中寨乡开展红色寻访活动,共同聆听村内老战士、老党员陈仲辉、陈新华讲述过去的奋斗故事。同学们利用镜头和纸笔认真记录所见所闻,感受老战士们一心向党、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平凡经历之中展现出的不平凡的伟大。参加寻访的同学们表示,寻访红色之旅,既是一次传承红色基因的身体力行,更是一次坚定初心的精神洗礼,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将坚定理想信念,肩负时代使命,努力发扬苏区精神,争做红色传人。
关注老幼群体,绽放志愿青春
在走访中接受感动,在实践中传递温暖。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春蕾推普实践团来到大余县新城镇水南村,他们在这里与新城镇水南小学的孩子们共同完成了一次庄严的升旗礼。小升旗手李彬说道:“当我把国旗扬起,听着雄壮的国歌,我的心里非常激动。”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小火苗”志愿服务队则在全南县大吉山镇“童心港湾”开展了为期近一周的“爱心课堂”活动。志愿服务队发挥专业优势,科学设置爱国主义教育、科普讲解、创意绘画、课业辅导、趣味游戏等适合青少年儿童发展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暑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志愿者欧阳明敏说:“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让人动容,我们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学有所成才能更好地助力家乡振兴。”
美术与设计学院星绘志愿服务团走进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白鹭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孩子们开设创意纸编和趣味拓印两门美术手工课程,培养儿童对美的认知力。此外,他们还联合白鹭古村爱心会邀请8对金婚夫妻参加金婚照拍摄活动,通过记录幸福时刻,见证岁月美好。志愿力量也在欢笑和感动中越发坚定,幸福在人群中传递流动,赣师学子实践中深刻体会奉献的意义。
提升乡村文明,赋能时代发展
了解行进中的乡村,就必须要走到乡村中去。赣师学子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赣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蒲公英”志愿服务队来到赣州市全南县金龙镇,对村民庭前屋后、河道沟渠、村内主道等进行清理整顿,并以发放环境整治宣传单的形式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限塑禁塑、低碳简行等良好习惯。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长冈村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帮助乡村提升数字素养。他们通过座谈访谈,把握当前村民的数字素养水平、数字技术应用及乡村数字治理等情况,积极认真探讨实现经济生活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具体对策。
产业是村庄发展的重要根基,文化同样是村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语学院“以青年声·助乡村兴”绿丝带志愿服务队到全南县中寨乡开展婚俗改革活动,通过“看、听、访”,向村民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倡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绿丝带”志愿服务团队还将通过走访、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形成调研报告,为青年之声赋能乡村振兴交出一份青春答卷。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记忆感动青年,以红色精神引领青年,以红色实践提升青年,赣师学子也在脚踏泥土的声音中不断激发挺膺担当,通过学用结合以学促干,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新征程上,赣师学子也将带着宝贵的实践经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