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96年时空的追寻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的枪声划破夜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当年参加起义共两万余人,而留下姓名者却少之又少。从建军70周年的104位、建军80周年的858位、建军90周年的1042位,到而今建军96周年之际,童日昌、叶正良、王兆高等58位起义战士重新“入列”,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增至1178位。
每一位英雄都应该被铭记,每一段历史都不应该被忘记,近年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数代人坚持不懈寻找完善起义参加者名录,还原他们的生平记录, 用坚持不懈的追寻缅怀先烈,昭示后人。
线索:在千头万绪中探寻一个名字
叮铃铃!叮铃铃!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肖燕燕的电话响个不停。
“感谢您提供的线索,我们这边会进一步核实确认的。”肖燕燕接到有关烈士的来电便忙碌起来,认真记录下可能参加南昌起义的烈士名字,仔细核对线索提供者的信息和电话,然后贴在办公桌的墙边。
近年来,政府、学者、党史爱好者、热心群众提供的相关线索,如雪花般纷至沓来。
原本雪白的墙面,如今已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写着人名和联系方式的纸片。“头绪太多、线索太多,贴在墙上一抬头就能看到,清晰明了些。”肖燕燕说。
这些线索中,是很多热心群众或者党史爱好者提供的线索,大部分是口口相传或基于网络了解到的,肖燕燕和同事们还要进一步考查研究,进行仔细筛查和归纳。
在千头万绪的烈士线索中,有一份偶然得到的留苏学生档案卡让肖燕燕印象十分深刻。
这是一位史学研究者发给肖燕燕的,档案卡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童日昌,江西萍乡人,曾于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为贺龙第20军教导团战士。
接到这个线索后,肖燕燕很激动,因为这样准确翔实的史料记载可不多得。大多时候肖燕燕得到的是一个名字,不知道户籍、不知道准确写法、不知道是否在革命中使用过的名字。
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靠一个名字确定身份谈何容易。但肖燕燕和同事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找资料、查档案、实地走访,将一条条线索串联起来,把一个个名字敲定下来。
就是靠这些“笨办法”,近年来,他们收集、整理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单已达1000余人。
探访:从实地调查中知晓一段岁月
萍乡市史志办、萍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了解到童日昌为萍乡人后,肖燕燕和她的同事们把相关单位联系了个遍,并且马上动身前往萍乡考查认证。
从县委县政府,到乡委乡政府,再到村史馆、地方志,几经辗转和波折,才确定了童日昌为萍乡南坑乡七保村人士。
在当地的村史馆里,肖燕燕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在凌乱无序的资料中寻找线索,终于了解到童日昌烈士本是当地有名乡绅之子,但是由于童日昌长期从事革命地下工作,渐渐和家人断了联系。
原来,童日昌和众多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一样,放弃了优厚的生活条件,坚决跟党走,选择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为了寻找这些“打响第一枪”的烈士,从乡村田间到大学图书馆,从破旧茅屋到地方档案馆,跋山涉水,只为考证某条模糊的线索;穿越中国,只为寻找某位可能知晓线索的人;费尽心力,只为窥探烈士们那一段峥嵘岁月。
在江西萍乡,还有千千万万为革命事业奋斗牺牲的烈士,在寻找童日昌的过程中,肖燕燕还惊喜地发现其他5位可能参加南昌起义的烈士。
证实:于史书资料中感知一生壮阔
了解到童日昌确有其人,探访组还“不知足”,想把童日昌烈士的出生、战斗以及生活的细节展现给世人,于是,肖燕燕联系上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相关单位和人士。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任海关总署署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总参顾问的孔原在《忆大革命时期萍乡民运的片断》中提到:童日昌,最年轻,做少年儿童工作,参加南昌起义,后任汉阳市委宣传部长,在汉口江汉关门前被国民党杀害。
相互佐证的材料、完整的证据链,童日昌烈士曾参与南昌起义毋庸置疑。但是记忆会模糊,信息会不准确,对于孔原回忆录的描述,肖燕燕还是心存疑虑,她想要更准确、更详细的信息。
经过坚持不懈地寻找,童日昌的面目渐渐清晰。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当代人物大典·英烈卷》640页,记录着:童日昌,男,在南京暴动时牺牲。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高层人物自述》的第六卷中提到:“立三路线”时期,数百名党的优秀军政干部被派往各大中城市组织起义而英勇牺牲了,他们当中有……童日昌、王赤平、林承、唐玉昆。
经过身份确认、细节核实以及数据核查,童日昌的简介被确定为:童日昌(1906-1930),江西萍乡人。曾任萍乡农民自卫军书记,南昌起义时为第20军教导团战士,失利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军事。回国后参加兵运,1930年在参加和组织南京兵运工作时牺牲。
如今,在八一起义纪念馆内的电子屏幕上,新增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的信息不断滚动播放,“这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我们没有忘记他们。”肖燕燕说。
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每位革命先烈,都应被永远铭记。这场跨越96年的八一追寻,是英雄城纪念英雄的特殊方式,也是后人对先辈最好的缅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