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鸟变护鸟 千年鸟道上演生态接力

在位于江西省遂川县的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群不辞辛苦追寻飞鸟踪迹的人们。
遂川千年鸟道是全国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2002年,中国林科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首次在罗霄山脉主峰南风面开展环志研究,随后设立营盘圩环志站。22年来,一个个参与鸟类保护的环志的工作者接力坚守,与传统捕鸟习俗斗争,累计环志3.8万多只候鸟,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
扎根深山,传统打鸟变护鸟
山深秋来早。海拔1300米的万鸟岭,脚下就是营盘圩环志站,海拔1100米,时常一连半个月都是雨雾天气,雾濛濛一片,白天的能见度不到20米。被子也是潮湿的,想晾晒下衣服,结果越晒越湿。这里的平均温度比县城要低上5-10度,吃用的山泉水就像从冰箱里出来一样刺骨地冷,就连夏天睡觉也要盖被子。
缘何在这里建立环志站?摊开一张地图,罗霄山脉主峰——高耸入云的南风面映入眼帘,有专家认为,它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标记。而万鸟岭则是北雁南归的歇脚点,也是千年鸟道核心区。
这里距县城近百公里,因极度偏远而长期贫困。以往鸟道群众每到候鸟迁飞季节,基本以捕鸟为生,秋天捕鸟、卖鸟、食鸟,成为村民生活的重要生产生活内容,群众以鸟为肉类主食、打鸟的传统由来已久。
2002年,当时这里的群众还远没有脱离贫困,县财政也极为困难。但为了候鸟平安,县委、县政府和林业局组织营盘圩、高坪等4个候鸟迁徙重点乡镇分别成立护鸟大队,由乡村干部和护林员组成,每队15人,严密监控候鸟密集飞越的高岗隘口、交通要道,即时处置制止非法开灯张网猎捕、贩运候鸟等行为;与湖南省桂东县携手开展跨省护鸟协作,在两县交界处设立护鸟工作站,共同派出护鸟队和森林公安人员驻守巡逻,扼守山头网场、交通要道、进出村镇路口;县乡村三级联动,组织护鸟志愿者、林业执法人员、乡村干部开展护鸟宣传巡查,每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林业、森林公安、食药监督、工商等部门成立联合执法小组,深入餐饮店、集贸市场,张贴标语,开展宣传巡查,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遂川鸟道候鸟平安迁徙。
十几个队员住进了营盘圩环志站,只有两个30平方米不到的木棚子,吃喝拉撒全部挤在一块。“肉类很少能吃上,一餐可能就吃几种豆类,吃方便面也是常有的事情。”朱高栋就是护鸟大队的第一批队员,他回忆,当时要临时拉电线,电压极不稳定,遇到大风天气还会线路松脱,经常要摸黑点蜡烛。山上的手机信号还老掉线,有时自动就转为了长途漫游,同事们常调侃:电话打着打着,就出省到湖南一游了!
因为山高路陡,夜间巡查执法风险极大。最危险的是一次在两省边界处抓盗捕候鸟行动。车子抵达后,看到山头亮着多个诱捕鸟类的灯光,朱高栋和朱丕良立即向山上冲去。发现有执法人员来了,山上的灯全熄灭了。就在大家以为非法捕鸟者已熄灯遁走时,不远处突然传出一声“呯”的巨响。紧接着听到有同事大呼:“有枪声!有鸟铳!”在深夜的山头,竟然遇到带有鸟铳的不法分子,大家不由全身发麻,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不知道不法分子在哪里,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死亡从来没有这么逼近过。好在这声枪响后就没了动静,可能是不法分子不敢现身,仓惶逃走了。宁静了片刻,他俩才赶紧打开手电筒和后方的同事们会合。
每年的4月“爱鸟周”、秋季迁徙季,队员们都要和乡村干部深入圩场、学校,发放宣传单、挂横幅、贴标语、进村入户宣传候鸟迁徙知识,引导爱鸟志愿者、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护鸟行动中来,营造“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移风易俗,潜移默化。许多群众自发加入到护鸟队伍中,多名曾经的“打鸟高手”,转身成为“护鸟能手”,也成为护鸟与鸟类环志工作骨干。
储备知识,为过境候鸟环志
何为环志?保护区管理局的高级工程师廖许清介绍,为候鸟戴上具有唯一标号的金属鸟环,并随即放飞,期待通过后续的调查跟踪来揭示鸟类迁徙规律,这被学术界称作环志研究。
鸟类环志专业性强,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是不能参与直接环志的。起初,廖许清只能帮远来的专家们打打下手,运送物资、传递工具、记录数据,但这已经让他感到兴奋了。
“从小到大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种类、这么多数量的鸟,当然是很好奇的,所以也学得很仔细。”每一种陌生鸟儿,他都不停地围着专家问,了解它们从哪里来、有什么特征、怎么识别,以及安全抓捕、环志、放飞的技巧。
科研捕鸟经常遇到各种状况。万鸟岭是雷区,打雷时近在咫尺,轰隆隆的响声让人胆战心惊。遇到台风,山上捕鸟休息点的帐篷经常被刮倒,在里面避雨的人都被压在了帐篷底下。
捕鸟时被啄则是另一种潜在危险。“鸟喜欢动,容易伤人,用手抓鸟时,要让鸟与自己的眼睛保持安全距离。”因为追寻飞来的候鸟,廖许清和不少同事都有被啄的经历,甚至掉下过悬墈,“比如小小的伯劳鸟,嘴上下都长有倒钩,咬住了人不会轻易松口,每次被它咬一口都会弄得鲜血直流,已经记不得被咬过多少次了。被抓咬的次数多了,大家都习以为常,通常只用碘酒简单消毒处理下,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2013年,营盘圩环志站的一只小鹀跨越数万里,返回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繁殖地时被当地回收。这个环志案例,成为印证遂川千年鸟道是国际性鸟类迁徙重要通道组成部分的重要证据,让亲手环志的朱高栋特别有成就感。
自2002年起,每年夏候鸟迁徙季节,营盘圩鸟类环志站便启动开展为期2-3个月的秋季鸟类环志工作,获取鸟类迁徙的规律和特性,以及种群变化趋势和栖息地等信息。同时与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合作,收集鸟类基本数据,掌握候鸟迁徙的科学依据,为科学防范禽类疫源疫病提供基础资料。数据统计,22年来,营盘圩环志站累计环志200余种、3.8万余只鸟类,鸟类种数约占我国鸟类种数的1/7。营盘圩鸟类环志保护站先后被授予“先进鸟类环志单位”和”国家级标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站”“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以及全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
生态接力 鸟道有了新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遂川县每年自筹投入护鸟、宣教资金50余万元,近年来累计投入护鸟经费近800余万元,这对一个曾经的国定贫困县来讲,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生态的接力。
随着万鸟岭区域纳入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风面保护区管理局不断强化鸟类科普宣传,对鸟道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大加,继续完善展馆设施,仅近三年就累计投入500余万元,陆续建设了候鸟检测环志中心、科普宣教馆、鸟类文化廊、爱鸟知识小径,颇受鸟类爱好者和游客青睐。
同样,工作队员接力守护和环志候鸟,又何尝不是一种接力?虽然每年集中环志期只有60天左右,但环志工作人员一年365天都守护着这里。截至目前,保护区的环志候鸟种数已连续8年实现增加,相继发现了白尾蓝地鸲、黑伯劳等4种江西鸟类分布新记录。
2020年末,从部队退伍转业的“80后”蔡传贤来到营盘圩环志站担任站长。3年多的时间里,他认识了不少鹭科类候鸟,还学到了不少巡护管理、森林防火知识。
虽然和自己大学学的园林艺术专业八竿子打不着,但年轻的李彦却真正热爱上了这份工作。参加工作一年来,她踏踏实实地待在环志站,和“师父们”学习认识各种候鸟。除了常驻环志站的年轻人,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轮流进山跟班,环志候鸟。
南风面保护区管理局与营盘圩等乡镇联手,合理利用候鸟资源、挖掘鸟道文化,建立起了以候鸟文化为主题的候鸟广场、观景平台、大夏候鸟文化村等,引导鸟道群众从以前的“捕鸟高手”转变为如今的“爱鸟使者”,从代代相传的“打鸟为业”, 逐步投身森林康养、鸟道民宿、有机黄桃为等“鸟道经济”,帮助村民年人平增收500元以上。过去靠山吃山的村民,终于因为候鸟找到了另一条出路。
如今,每当有外地客人来此探访、观光,鸟道乡村群众都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是鸟道人,更是护鸟人!”(李书哲、方院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