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银发一族”乐享好“食”光
——来自江西省部分老年助餐点的调查
开篇语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充分展现我省2024年民生实事实施情况,本报记者自7月起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既报道政策实施中的亮点与成果,又反映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以及各地的破解之道,推动民生实事取得实绩实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请关注。
“只要8元就能吃到自助餐,十几道菜吃到饱,每天还不重样,既方便又实惠。”近日,南昌高新区御水园社区89岁独居老人李允武笑着告诉记者,他是社区幸福食堂的常客,每天11时30分左右便会来到食堂,享受幸福“食”光。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846.90万人,占18.7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608.85万人,占13.49%。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一日三餐,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际上成为许多居家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难题。去年,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对老年助餐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在探索试点符合江西实际的助餐服务模式基础上,今年首次将老年助餐服务点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全省将新增300个以上城市老年助餐点,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老年助餐点如何让“银发一族”乐享好“食”光,吃出“幸福味”?记者近期深入南昌、新余等地采访,实地感受老年人从“吃饭难”向“食无忧”的转变。
“养老”变“享老”
烤鸭、手撕鸡、肉末茄子……7月15日11时,南昌高新区御水园社区的幸福食堂已经排起了长队。便宜、量大、新鲜、管饱,幸福食堂很快就成了周边老人每天必到的“打卡地”,每日客流量接近400人次。谈起幸福食堂的建设,御水园社区党委书记胡燕说:“我们小区老人比较多,有的老人一个人做饭嫌麻烦,可能做一顿饭需要吃好几天,对身体也不好。”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方便就餐,已成高频民生刚需。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今年3月4日,我省11部门联合印发《江西省加快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截至6月底,全省建成城市老年助餐点1898个;持续提供助餐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一老一小幸福院”等5902个。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家庭结构变化,高龄、失能、独居、留守老年人数量有所增长,部分老年人出门就餐成为一道现实难题。而送餐上门服务,正是解决他们吃饭问题“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让老人们能够在家中安心“等着饭来”。
“我在城里上班,每天回到家已经很晚。”新余高新区水西镇简家村村民黄火根告诉记者,三年前,他87岁的母亲因为伤病,连走出家门都困难,更别提自己做饭了。“如果没有上门助餐服务,母亲的三餐都成问题。”黄火根眼中满是感激。
不光是解决吃饭问题,助餐点的建立还让老人有了“饭搭子”。7月12日上午,新余高新区水西镇简家村颐养之家内,二胡声在空中飘扬,老人们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有了助餐点,不光解决了吃饭问题,还能和大家一起聊天,如果谁没来吃饭,我们还会去看看是否身体不适。”廖金英老人说。随着师傅的一声“开饭”,老人们围坐在干净整洁的餐桌旁,边吃边聊,气氛融洽。
“众口难调”,一向是餐饮的普遍性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吃得饱的基础上,老年助餐服务也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提升,尽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就餐需求。“目前餐品味道都很好,如果饭菜能够再软一些就更好,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安义县龙津镇余家村村民张走根表示。大多数老人因饮食习惯或身体原因,对饭菜要求低盐、少油、少糖,但也有部分老人喜欢辣一点、口味重一点。部分老人认为老年食堂菜谱单一,菜品更换频率低,时间一长就吃腻了。
老年助餐,不光要吃得好,还要推得开。为了让老年人便捷享受助餐服务,我省在南昌市试点,推出社保卡“一卡通”智慧就餐服务。通过整合社保卡实名认证和金融支付功能,老年人在指定助餐点刷卡就餐可以享受优惠,无须携带现金或银行卡,进一步推动社保卡在民政养老领域“一卡通用”。截至目前,该市已实现了80家老年人助餐点开展社保卡支付餐费服务。
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社保卡支付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多家食堂的负责人表示,现金支付仍然占支付方式的九成以上。“每天携带社保卡存在丢失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保卡和工资卡为同一张卡的老人来说,他们对支付安全持怀疑态度。”江西幸翔福源社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小红说。除此之外,系统刷卡时间较长导致饭点排队,也是影响老人使用社保卡意愿的原因之一。
“多元”但求“可持续”
要让老年人吃出幸福感,更要让这份幸福感“细水长流”。以解决老年人“吃饭难”为重点,我省提供多种助餐服务模式。目前以三种运营模式为主:一是社区食堂自营型,二是社会餐饮助力型,三是专业机构承运型。
“老年助餐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是可持续运营。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简单追求覆盖率,统筹利用好各类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任新华说。
“中央厨房+助餐点”模式,就是我省因地施策的生动实践。7月16日中午,安义县东门社区的配餐中心内,送餐员在打菜窗口有序排队打菜,将一份份饭菜装入配送箱。“我们也曾在一些助餐点建设了厨房,但发现成本过高,就餐人数较少。现在我们缩减厨房数量改成了配送制,饭菜的品质没变,运营难度也下降了,双赢!”餐厅负责人冯眉说。该配餐中心负责周围15个助餐点的配送服务。截至目前,全省依托社会餐饮企业或中央厨房等开展助餐服务182家,利用养老机构、社会力量配送餐136家。
“真的能长期运营下去吗?”“可以!”采访过程中,对记者提出的这个疑问,几家城市食堂的负责人均给了肯定的答复。
10元的定价是怎么来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第三方运营商为了实现最低成本,既是供货商又是采购商,利用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服务、保证质量。有的餐饮管理公司在多个省份开展了社区食堂业务,将先进经验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助推食堂更加便民、惠民、利民。
此外,不少企业在压缩配送成本上,也想了不少办法。在南昌市青云谱区洪光社区的幸福食堂,志愿者15分钟就能把他负责的周边小区内老年人的餐盒送完。送餐结束就可以在食堂免费用餐。“志愿者非常积极,既方便了老人,也解决了自己的就餐问题。”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毛雪清说。
当然“10元吃饱”的背后,离不开政府补贴的“兜底”。“我们在租金、水电气等方面提供优惠支持,餐厅则为社区提供老年助餐服务。”毛雪清说。幸福食堂的场地原来是社区的闲置资产,现在免费供社会餐饮企业使用。
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三级主任科员黄瑞云说:“2024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补助资金达5.58亿元。其中,5000万元专项用于老年人用餐补助,5000万元用于‘一老一小幸福院’(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要求各级财政按支出责任落实资金。各地按照3万至1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奖补,根据用餐人数、运营情况等给予运营补助。”以南昌市城市助餐服务政策为例,80岁以上老人早餐补贴2元,中餐或晚餐补贴4元,特困、失独、低保、失能老人和劳模等五类老人享受同等政策,符合条件的老人进入食堂用餐可享受优惠。
相较于城市助餐点用餐的老年人,乡村老年人高龄、失独、空巢、孤寡的偏多,且消费水平低、人员相对固定。乡村的老年助餐点大多以村民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形式运维,每人每月费用在300至500元之间。此外,农村老年人助餐点大多依托“一老一小幸福院”和颐养之家运行,运营模式也以村两委自行运营为主。
为了防止过度福利化,我省坚持有偿服务,强化家庭责任落实,明确老年人自缴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用餐成本的50%。“秉持‘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运营筹资机制,坚决不搞‘免费餐’、不搞相互攀比。”任新华说。
“输血”更需“造血”
公益是老年助餐服务的底色,与社会化餐饮最显著的不同处就是“微利惠民”。但这也导致其盈利方向不够清晰,加之部分点位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客流不稳定等因素影响,部分助餐机构面临经营困境。
“只要能维持收支持平,就达到了我的目标。”南昌客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锋说。目前,南昌市有6家中央厨房式助老食堂由南昌客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每家中心都配有售餐窗口、用餐区等场地设施,同时还为22家老年助餐点提供配餐服务,平均每个食堂每天用餐人数超900人次。“如果食堂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那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现在正在探索更多的盈利项目。”王国锋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第三方运营商并非仅运营助老食堂一个项目。据王国锋介绍,老年助餐服务是打响口碑、打造品牌的引流项目。“每位60岁以上老人只需充值成为会员,就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再享受每餐九折的优惠,同时还能以优惠价格购买各种养老服务包,比如送餐服务、家政清扫、保健康复等。只要其他服务能够盈利,就能持续运营下去。”他说。
事实上,即便引入社会力量,由专业机构按商业模式运营,还有政府补贴加持,老年助餐服务目前仍面临着成本和收益不匹配的经营困难。宁波茗山家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义分公司承包了安义县内包括东门社区在内的多个助餐点的运营服务,目前仍然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现在的厨房和配菜台较为狭窄,扩大场地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但从现在的盈利状况看,我们对成本投入有所犹豫。”冯眉坦言。
安义县龙津镇民政所所长蔡虹表示,全面铺开助老食堂并确保长效运行,需要坚持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村镇人手少、事情多、经费有限,不可能长期以低收费、纯公益的方式来提供老年助餐服务。
面对各地群众收入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各有差异的实际情况,怎么办?
老年食堂要实现自我造血,从“老龄”到“全龄”是一个路径。洪光社区幸福食堂试运营一个多月来,不仅深受老年人的喜爱,还成功吸引了周边众多年轻上班族的光顾,甚至在周末时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就餐。“老年人和社区居民比例大概是各占一半,食堂通过保持对普通消费者的微利经营,来支撑老年人的用餐成本。”食堂负责人钟荣康说。
“相对于二三十元的外卖,种类丰富、营养卫生的社区食堂更加吸引我。”洪光社区居民谌慧说。多位助餐点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更多的年轻人来吃老年食堂是好事。
老年助餐服务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也是一项正在探索解决的民生难事,如何进一步提升其满意度,江西正探索前行。(全媒体记者 黎军 殷琪惠)
● 他山之石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助餐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支持居家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
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地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值得我省借鉴与学习。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部分食堂与“饿了么”平台合作,年满60周岁以上的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可向居委会提出申请,确认符合申请条件就能开通助餐配送。同时,开通以后每天还会有专享的“助餐红包”自动发放到绑定的平台账号,可用于减免社区食堂的订餐费用,老人在“饿了么”App上轻轻一点,一顿健康可口的饭菜便能送上门。
江苏省无锡市则推出智慧助餐服务,依托“锡心医养”呼叫服务中心平台,加强数据采集整合与共享,及时更新老年助餐服务电子地图,并动态维护助餐中心(点)相关信息,实现助餐点位查询、政策咨询、服务预约“一键可达”。此外,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刷脸的方式完成选餐与结算,并定期收到个人营养分析饮食报告,真正实现了智慧化、个性化的助餐服务。
● 专家观点
加强老年助餐监管
提升服务满意度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唐 斌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日趋明显,高龄、失能、空巢、留守等老年人逐年增多,不少老年人面临“做饭愁”“吃饭难”等难题,对老年助餐服务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并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更好地普及与推广,我省应着重加强老年助餐服务的质量监管。具体而言,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规范老年助餐点的建设标准,统一其标识样式,并在显著位置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价格收费以及服务投诉电话等关键信息,以便老年人进行监督。
其次,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从食品原料的采购、餐具的消毒、食品的留样等多个环节严格把控质量关,鼓励通过“明厨亮灶”等方式,提升食品安全的透明度。
再者,应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食材,提供更为科学、适合的食谱,确保老年人吃得放心,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
最后,要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度,确保助餐点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标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