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正“有戏”
新时代如何振兴赣剧?“要出戏、要出人、要创新”,这是省赣剧院副院长黄海红的观点。在她看来,古老戏曲若想拥抱时代焕发新活力,守正创新是关键。
赣剧是我省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1959年,由潘凤霞主演的赣剧《游园惊梦》被毛泽东评价为“美、秀、娇、甜”。
“要出戏”,重排经典、创排精品是传承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愈发重视,赣剧也在不断探索尝试。省赣剧院复排的《珍珠记》,入选2024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资助项目;创排的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等新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记者在《珍珠记》创排现场看到,演员们正在反复练习唱腔和舞蹈动作。“《珍珠记》的复排,是省赣剧院致敬经典、传承经典的重要实践。”该剧复排导演之一刘安琪表示。“我们无数遍观看原版《珍珠记》,认真学习前辈的表演,让人物形象逐渐丰满鲜活起来。”剧中扮演高文举的演员司礼祥说,“我们尊重经典,只有先传承才能创新。”目前,该剧已完成彩排录像、结项等工作。
“要出人”,振兴赣剧,人才是关键。早在10年前,省赣剧院与培养过20余名梅花奖演员的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共同开设了“赣七班”,40名学员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13岁,如今这批学员大多成为该院的中坚力量。此外,省赣剧院将人才“送出去、请进来”,推荐人才到中国音乐学院进修,邀请梅花奖获得者和著名演员来剧院授课,并完成了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专业本科赣剧班的毕业汇报演出。青年演员拓宽了视野、提升了素养,表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要创新”,注入时代元素,才有长久生命力。去年在全国热演的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就是赣剧创新的代表性成果。该剧在时空叙事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使经典名著和古老赣剧洋溢着青春的想象和时代的色彩,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出生于赣剧世家的朱英杰,是3年前从乐平赣剧团调来的青年老生演员。他深有感触地说:“赣剧演出多了,关注的人自然也多,尤其是年轻观众日渐增多,所以我们的演出场景和宣介传播等,都在寻求新的时代表达。”青年演员张钰经常在新媒体平台分享演出日常、推介赣剧,不少作品获得百万网友点赞。
前不久,赣剧在社交媒体“出圈”,“年轻人学习赣剧”也成为热议话题。“我们很欣慰,赣剧凝聚了一股青春之力。”黄海红表示,戏曲的青春化不仅是形态上的变化,更是观念上的革新。
振兴赣剧,我省各地一直在探索。“中国古戏台之乡”乐平市成立了“乐赣轻骑兵”文艺志愿服务队,经常进社区、进景区演出;鄱阳县赣剧团2023年创排的大型新编历史赣剧《烛照丹心》,在当地和南昌演出,赢得多方好评。此外,我省还利用红色资源创排了赣剧《铁军出征》《血火熔炉》等作品。赣剧的锣鼓声,已响遍城乡。
随着省赣剧院新院的落成,赣剧常态化演出将成为现实。届时,更多的赣剧精品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者。新时代的赣剧,以守正为根,以创新为翼,正焕发新的光彩。(记者 曾悦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