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井冈深处有“鲵”家

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2024年08月27日08:11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炎热的夏季,是江西井冈山大鲵的生长关键期。

7月初,记者跟随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鲵”同行科技团队,来到井冈山市茅坪镇杨亚村。带队的是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简少卿,他这次照例是来为商品大鲵养殖支招。

养殖户杨志平展示他养殖的商品大鲵。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大鲵,俗名娃娃鱼,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是井冈山地区长期以来特色保护和利用品种。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野生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人工养殖子二代及之后子代可作为水产品或其他资源开发利用。

2018年,南昌大学成立与“鲵”同行科技团队,依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建井冈山大鲵科技小院,聚焦大鲵保护和利用,为当地大鲵养殖户提供科技服务,打通科研转化“最后一公里”。

简少卿和杨志平因为大鲵结识,一个搞研究,一个搞养殖,一个有知识,一个有实践。老朋友见面,没有太多客套话,简少卿下车后径直走到后院,拨开繁密的枝叶,端详着池塘里的大鲵。

“温度不冷不热,现在它们胃口应该很好吧!”

“饭量大得很呢。”

“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

“嘴巴可刁了,小的吃红虫,大的吃鱼,鲫鱼、鲤鱼、草鱼、白条鱼,换着花样吃。”

好山好水养好鲵。距离杨志平家门口二三十米,有一条两米宽的河,水质清澈见底,水里有很多野生大鲵。

2004年,26岁的杨志平辞去深圳的工作回到老家,看着河里的大鲵,问清楚了相关政策后,搞起了大鲵养殖。因为没有掌握科学技术,大鲵经常生病,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直到2018年与“鲵”同行科技团队给他开出了养殖良方。

“研究团队给咱讲了好多养殖的小窍门哩,比如怎么规范养殖流程,怎么改善养殖环境等等,他们还定期来检查,看看大鲵长得咋样。”有了简少卿的帮助,杨志平养大鲵越来越顺手,不仅自己养,还带头成立了杨亚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养。

研究人员正在提取大鲵的标本。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大鲵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几近苛刻:水必须是山泉水,自来水不行。温度高了不行,要夏眠;温度低了不行,要冬眠。太吵了也不行,会烦躁。

杨志平从屋后的山上引了山泉水,还复刻了大鲵生长的野生环境:树影婆娑,绿草萋萋,哗啦哗啦的流水声不绝于耳。沟渠、洞穴、大池子、小池子,挨挨挤挤,各有各的用。

“这段时间温度变化比较大,大鲵容易烦躁,一烦躁就要打架。打架就会受伤、感染甚至死亡,得预防。受伤的大鲵要单独放到一个池子里。用药之前先给我看看,我把把关。”

不在井冈山的时候,简少卿就在电话、微信上给养殖户们“云把关”,24小时在线,并时不时给养殖户分享最新的养殖知识和市场动态。

在井冈山水产科技特派团支持下,南昌大学与“鲵”同行科技团队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了“订单科研”“点单服务”。根据农户需求,专家上门服务,手把手教,把“养什么、怎么养”的问题说清楚、讲明白。

7年来,依托井冈山大鲵科技小院,与“鲵”同行科技团队给养殖户送优质苗种、送专业技术,帮助养殖户搞生态养殖。井冈山大鲵的良种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98%,养殖大鲵死亡率从25%降低到3%。

位于井冈山脚下的大鲵科技小院。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大鲵养好了,卖给谁?

为了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当地还创新了“政府+科研团队+企业+农户”的帮扶模式,由企业来回收产品。

在“两送一回收”的产业帮扶策略下,井冈山地区商品大鲵的保有量从每年2万尾增加到10万尾以上,年产值约1000万元,年产值比帮扶前提高4倍,价格也提高1倍以上。

绿水青山里游出致富鲵。当地56户农户加入到大鲵仿生态养殖大军中,推动井冈山大鲵养殖成为当地特色致富产业。

简少卿给大鲵养殖户讲解生态养殖技术。南昌大学供图

在助力当地农民养殖致富的同时,科技团队自身也收获满满:

井冈山大鲵科技小院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小院;建立1套井冈山大鲵种质快速鉴定方法,集成6项大鲵生态繁养殖技术,研发了19项核心专利,通过2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7月31日,团队项目“与‘鲵’同行——大鲵产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获2024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未来,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大鲵的保种力度。”简少卿说,下一步,计划将纯种大鲵亲本在现有500对的基础上,增至1000对以上,力争年均孵化大鲵苗种100万尾以上,并将技术服务覆盖到江西大部分地区及周边省份,争取带动超过250户周边农民增收。

作为全国首批建设科技小院的4个试点省份之一,江西以“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常驻、各方支持”模式,分4批创建科技小院94家,已逐步探索出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的运作模式,为广袤田野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上高水稻科技小院着力解决了一批制约江西水稻优质、丰产、绿色、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

湖口中药材科技小院正逐步攻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及周边农户提高经济效益;

东乡泥鳅科技小院有效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助力抚州东乡区发展泥鳅产业,目前泥鳅养殖面积4000亩,年产值达2.5亿元;

…………

目前,江西全省科技小院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5项,已解决产业技术问题140余个,提供产业决策咨询1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在赣鄱大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夕阳西下,眺望远山,先前还直视不得的太阳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客人离去,小院重归静谧,池子里不断有大鲵从洞穴中探出头来,哗啦哗啦的山泉水声仿佛一曲永不停息的科技兴农曲。

大鲵要进食了,送走客人,杨志平又开始了忙碌。

(责编:毛思远、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