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天使的好“妈妈”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小清
9月6日,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开展的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结果揭晓,共有12位教育工作者光荣上榜,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小清位列其中。这是她继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实至名归。”得知消息的人们,异口同声地对刘小清表示祝贺,并向她表达敬意。荣誉与口碑的背后,是刘小清28年来扎根特教事业的辛勤付出,是这位“天使妈妈”为特殊儿童奉献无悔青春的一腔真情。
时间回溯至1997年,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已在当地村小任教多年的刘小清马上报了名。亲朋好友十分不解,“整天面对特殊儿童,你教得了吗,吃得消吗?”她不为质疑所动,坚定地说:“我自己选择的道路,我自己走。”
当年25岁的刘小清不曾想到,她的选择,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幸运。正是她的坚持与执着,让这些孩子从此有了更多的幸福。
刘小清来到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后,需要闯过的第一关,便是要学会如何与特殊的孩子们打交道。刚开始上课时,因为交流不便,她与学生基本上是“大眼瞪小眼”,窘态百出。刘小清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改变教学方法,以身示范传授知识。比如,在声母和韵母的教学过程中,她拉着学生的手,紧紧贴在自己的喉咙和腹部上,让一个个学生感受声带的颤动、气流的强弱。为了教孩子说话,刘小清则用压舌板放在学生的舌头上,指导他们去体会读哪个音该怎样发力,然后督促他们一边照镜子一边观察口形进行练习,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带着孩子们一起念,经常是练得口干如火、喉咙红肿。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一名听障孩子第一次叫出“妈妈”时,其母亲听闻后泪如雨下,抱着刘小清又跳又笑又哭。这一刻,刘小清觉得一切苦与累都已不在话下。“我教的孩子很普通。但能让他们重拾信心、告别自卑,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我就最高兴,最满足。”她由衷地说。
在刘小清看来,对待特殊儿童,一是要换位思考。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妈妈,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有耐心、有恒心,才能用真心。二是要感同身受。要放下身段,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体会他们的所哭所笑,平视他们,尊重他们。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一名叫晓峰的智障学生突发癫痫病,情况十分严重。接报后,刘小清迅速赶到现场,跪在地上一遍遍叫唤晓峰的名字,并用毛巾帮他清理呕吐物,处理失禁的大小便,还为其换上干净衣物。事后,孩子们用诗的语言,形容刘小清“这一跪”,“在我们心中站立成一座山”。
刘小清深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得越深,教得越好。家住莲花县的芬芬在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时,经常在课堂上无故打闹,同学们对其避而远之。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她周末也只能待在学校,却十分不合群。刘小清得知情况后,便将芬芬带回家里,与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同睡。通过潜移默化,性格偏激的芬芬好像变了一个人,不仅与同学相处融洽了,而且还乐于助人。特别是走出校门后,她在南昌一家刺绣厂找到了工作。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芬芬兴奋地买了一双新鞋寄给刘小清。如今,这双鞋一直珍藏在刘小清的办公室里,每每看到它,刘小清心底便涌起一阵阵幸福的浪花。
作为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刘小清总是把路途最远、家境最困难、残疾程度最重的孩子送教工作留给自己。智力低下不会说话的小娟没有自理能力,六年来,刘小清坚持上门给她做头部控制训练、躯干训练、上肢训练、语言训练等等,通过共同努力,小娟现在终于能够迈开腿了。在教学中,刘小清立足于让残疾孩子有尊严地生活这个出发点,带领全校教师开设了书画、陶艺、烘焙等特色课程,用一技之长为学生的未来铺路。截至目前,该校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连续8年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还有多名学生获省特奥田径比赛金牌、铜牌。
如今,年过半百的刘小清更加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通过“带、帮、扶”的方式,让爱的“接力棒”得以传承。在她的影响下,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等,该校也先后获评“江西省三八红旗集体”“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江西省师德师风示范学校”等。
“他们是折翼的天使,在无声的世界无助地碰壁。而你,用爱,用温暖,用柔情,用青丝到白发的坚持,凿开一道光,直抵一座封闭的城池。他们因你而滋润,他们因你而茁壮,他们因你而鲜活,他们因你而闪亮。而你,也因他们而崇高,也因他们而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这段致敬词,正是人们对刘小清恰如其分的评价。(全媒体记者 刘启红 李 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