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资溪”的平安之道: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来办
群众在县政府门口跳舞健身。记者 洪怀峰摄
核心
提示
扭腰、摆臂、踢腿……11月5日,夜幕降临,钟大妈吃过晚饭,换上休闲服,与邻居们相约来到资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跳舞。大家充满活力的舞姿,成为广场上一道美丽风景。此情此景,生动折射了资溪县连续16年获评“中国平安县”,给群众带来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资溪县把平安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平安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资溪县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
安民心,解“面包军团”后顾之忧
每天11时30分许,资溪县司前社区的幸福食堂就会准时开门。“我和老伴腿脚不便,子女在外做面包生意,多亏了社区的幸福食堂,让我们能吃上热乎饭。”王大爷开心地说。
老人们在家门口不仅有饭吃,还可以享受到多项公共服务。社区打造了“1+3+N”养老服务阵地。“1”是司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是幸福食堂、健康小屋、长者微练营,“N”是“小棉袄帮帮团”提供的N项服务。通过延伸养老服务触角,整合保健、医疗、文体等资源,以专职人员和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组建“小棉袄帮帮团”,实现“10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同时,由社区党员、退二线党员干部、进社区报到在职党员等人员,组建“党爸党妈帮帮团”志愿服务队,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提供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帮助、学习上解惑、心理上关怀等服务,让留守儿童不孤单。
司前社区暖心呵护“朝夕美好”,是资溪县在平安建设中顺应民意,为群众办好“关键小事”的创新之举。
“资溪县是中国面包之乡,有近4万‘面包大军’,在全国1000多个城市开了1.6万家门店。”资溪县城市社区党工委书记张志兵告诉记者,留守老人与小孩成了在外“面包大军”的牵挂,呵护“朝夕美好”,让“一老一小”生活有保障、精神有依靠,解了近4万人的后顾之忧。
聚合力,把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水管修好,不再漏水了。”11月5日,在资溪县城关社区的紫云小区里,业主周木红为更换好外墙水管感到开心。
周木红告诉记者,她家住在17栋,房子的外墙水管破裂,急需更换,但紫云小区是老旧小区,没有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如果要维修外墙水管,就需要17栋的24户签字同意筹钱。
“我们调查后发现,小区还有多处要更换外墙水管,材料与人工费要6000元。”城关社区党委书记万烨告诉记者,虽然费用不多,但是有业主认为外墙水管漏水,对自己家没什么影响,不愿意掏钱。为此,通过楼栋长、挂点社区的政法单位、社区居委会、业主代表等一起民事民议,最终化解了这一矛盾。
参与此次调解的楼栋长吴裕鸿是一名党员志愿者。资溪县在平安建设中,充分利用退居二线的党员领导干部、退休教师、退伍军人等资源,吸纳他们成为网格员或平安志愿者,并整合“党建、综治、城管、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10多个部门网格,将全县域划分成113个网格,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同时,利用网格员为人亲和、说话在理,有着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来当“老娘舅”“和事佬”,实现化解纠纷在基层、解决矛盾在一线。
资溪县还通过智慧化建设赋能,开发了“资心人”掌上智慧社区小程序。群众只要在小程序的“上报事件”一栏里“下单”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台工作人员就可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给相关部门“派单”。相关部门“接单”后,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同时要接受群众监督。群众对“接单”人员的服务满意度,可通过小程序进行评价与反馈,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组合拳,让山城成宜居宜业乐土
平安是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近年来,资溪县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把平安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紧盯“关键少数”。
资溪县各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除了经济报表,还有平安报表,定期统筹分析,看看哪里做得不到位。每年县委县政府组织队伍到各地督导检查上一年的平安建设工作,成为惯例。相关考核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提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同时,资溪县财政投资3000万元建设61个智能安防小区,投资2300万元建设“雪亮工程”,投资179.6万元建设全域社会治理等项目,推动平安建设工作有人做事、有钱做事、有劲做事。
一系列“组合拳”,让资溪县连续16年获评“中国平安县”、两次捧回全国综治领域最高奖项“长安杯”,并获三届“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称号,让资溪这座山城成为宜居宜业乐土。
对此,江西省志强晟泰工贸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林志强有着深切的体会。“我在资溪办厂两年来,从没有社会闲杂人员入厂干扰,周边环境也安全,不仅有立体的智防系统,还经常有公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让我们安心在此生活和创业。”(记者 洪怀峰 实习生 崔晓彤 刘辰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