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以中国建造助力极地科考(中国道路中国梦·与时代一起奔跑)

罗煌勋
2024年12月10日08: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11月1日,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出征,我也开启了第十四次南极之旅,带领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的建设者们再度前往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完成秦岭站室内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任务,力争让南极考察队员早日“入住”新一代科学考察平台。

  一个人14次奔赴南极,是怎样的体验?

  犹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贺信中指出:“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书记的话说进了我心里。在南极参与考察站建设的2000多个昼夜,感受刺骨的寒冷,也升腾奉献的热忱。中国建造与中国科考勠力同心,铸就极地事业的一座座里程碑,写下动人的中国故事。

  这个中国故事里,有战风斗雪的坚韧品质。秦岭站选址区域科考价值高,但施工环境却相当恶劣。恩克斯堡岛越冬期间极端低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盛行超强、超干、超冷的离岸风,考察队设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曾多次被狂风掀翻。今年1月,在秦岭站幕墙板安装时期,时速120公里的狂风裹挟着积雪掀起了漫天迷雾,能见度不足5米,我们只能拉着一根绳子摸索前行。越是困难,越需要精神支撑。我们咬紧牙关,创造了南极考察站建设的多项之“最”——建站人数最多、卸运物资最多、单体建筑规模最大、建设时间最短。越是艰难越向前,几代铁路建设者铸就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南极考察站建设中得以传承、淬炼、升华。

  这个中国故事里,有自主创新的拼搏精神。看装备,上世纪80年代长城站、中山站施工时,靠的是肩扛、人抬、绳拉,机械设备极其有限。如今在秦岭站工地,我们投入了高空作业车、装载机等34台(套)机械设备,施工效率大幅提升。看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登上南极大陆,我们像“搭积木”一样实现了极地模块化、装配式施工,不到60天时间就顺利建成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看材料,应用特种耐候钢等新材料,不仅解决了超低温下的钢材“冷脆”难题,还能抵御海岸环境强腐蚀。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在南极考察站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为我们不断刷新纪录提供了有力支撑。坚持向科学要方法、向技术要答案,才能在这片冰川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这个中国故事里,有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严格的生态环保标准是我们在南极施工的一道附加题。我们通过装配式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还创新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应用无甲醛无氟材料,兑现了“不破坏南极环境,不带走滴水片石”的承诺。秦岭站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占比超过60%,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效降低。南极科考是绿色科考,作为秦岭站的建设者,我们也要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

  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风雪兼程,破冰筑屋,极地征途上必将见到更多中国建造、中国身影、中国奇迹。

  (作者为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生产副经理,本报记者盛玉雷采访整理)

(责编:邹玢琦、邱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