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遂川:盘活山林 共富共美

巍巍南风面,莽莽林海深。2024年7月,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被列为江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的试点县,全县上下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在放活山权、激活林区、谋活利民和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上不断破题,生态家底越来越厚,致富路子越走越宽,387万亩绿色山林正迸发出新的活力。
“五统一分” 山林入股,林农增收致富
“这不仅让山林得以实现可持续经营,更重要的是林农从山上得到了可观持续的收益。”近日,江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各试点市县的代表齐聚新江乡,调研观摩这里推行的“五统一分”林业规模经营典型模式。
作为林乡的新江乡生态环境优美,有全国生态文化村石坑村、全省十大古树树王横石古柏、石坑村古楠木群等一批生态名片。当地林地立地条件好,树木长得快,林农一直把山和林当宝贝,乡村围绕如何让山林经营得更好、林农能获取更多收益,不断学习借鉴,结合实际推行“五统一分”的统一经营模式,在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引导林农以入股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至村集体,村集体向林农发放股权证,村集体对林地实施统一造林、统一抚育、统一管护、统一采伐、统一经营,对林木公开组织交易,交易收入30%留存村集体用于造林抚育、森林防火、资源管理、公益事业等,70%按股分红或按股份、人口进行分红。全乡由村集体或村组联营进行统一经营的林地达19.03万亩,占全乡集体林地面积的92.6%,加上林农流转至大户、民营林场和与国有林场联营的林地,集体林地基本实现了经营权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据悉,“五统一分”模式让分散在林农手中的集体林地实现了集约规模经营,林地经营水平有保障,林农有固定分红收益,村集体有钱办公益事业。数据显示,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4个、超30万元的5个,全乡林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解决林农就业岗位400余个。
对于生活变化,三联村村民刘科生感触颇深:“从上世纪80年代分山到户到取消农林特产税,再到合作社流转林地,大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村里考驾照的多了,逢圩的人多了,街上热闹得很。”他凭借林区的生态优势繁育了近百箱蜜蜂,今年生产的纯天然蜂蜜再加上林业的分红收益,年增收达7万余元。
这无疑为更多的林农“打了样”,也增添了信心。大家在积极参与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同时,大力发展毛竹、油茶、果业及养蜂、茶叶、羊肚菌、竹荪、竹筒酸菜等产业。
“三权分置” 林下经济,激活乡村潜能
在安康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全自动化水肥一体化装置的喷头正在阳光下均匀地喷洒着水雾。基地旁新建的油茶收储服务中心内,一条集烘干、剥壳、压榨于一体的生产线已完成安装即将运行。基地内的油茶等已进入盛果期,年产有机水果1500吨、茶油150吨。去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9832万元,带动千余户农户一起发展产业。
安康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坐落在雩田镇珊田村,基地的林地原来大多是由林农分散经营的马尾松残次林,立地条件一般,还经常发生病虫害,林农经营的积极性和收益都很低。自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因势利导,积极引导林农将分散的林地经营权先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转租转包或与企业合作建基地,实现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壮大和林农增收。
自2014年起至今,江西省安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村里共流转了2000多亩林地,主要种植高产油茶等经济作物,生产山茶油等产品。公司还成立农林专业合作社,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管理模式,对种植基地实行承包制或统一管理。在全县率先推广使用枯饼水肥发酵菌肥技术、水肥一体化设备,全力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林地流转、油茶种植、联农带农等方面持续发力,带动林农经营水平和效益双提升。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公司负责人郭盛华表示:“做产业非常辛苦,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而且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但我们看中的是当地的发展潜力,最终决定返乡创业,希望通过努力带动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得益于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如今的珊田村,林地已不再是“中看不中用”的“鸡肋”,靠山吃山已吃出了新花样。珊田村流转给江西井承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2880亩林地种上了狗牯脑黄金茶,流转给县两山公司的1021亩林地培育湿地松用材林和发展林下经济。全村通过经营权流转后实现规模经营的林地面积达7000余亩,占林地总面积的近半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余万元,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格局。在村内建基地的企业吸纳了本村及周边村劳动力务工,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务工人员年均收入4万元。
一方山林带富一方百姓。“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森林资源,进行‘三产融合’的积极探索,让全村人均纯收入年增加5000多元。”珊田村党支部书记袁礼武说,村里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小微湿地旅游项目,主要针对“休闲游”“周末游”市场。下一步,村里还要帮助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生产更多农特产品,并通过网络积极推广,让流量变为村里的“留量”,村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技改赋能 创新模式,产业提档升级
在位于遂川县工业园区的江西华发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发木业),4名技工正在车间忙碌着。“以往,冷压、冲边、封边、开缩孔必须操作对应的机器,现在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就能完成全部工序,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不良品比例。以前从生产到发货至少得3天,现在是今天生产,明天就能安排发货。”董事长方小慧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故事得从2001年说起。那时候的方小慧从外地来到遂川经营一家生产细木工板的工厂,为保障原材料供应,流转林农的林地建立了近3000亩的原料林基地。此后,企业虽然几经周折,但一直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产品不断调整升级,企业于2016年重组优化,并创造了当年投资、当年建厂、当年生产10万樘木门的优良业绩。
“绿色”成为谋划发展的深层动力。华发木业积极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主动落实产业发展和联农带农职责,采用“公司+林场+农户”的模式保障原材料供应,与国有林场建立了长期稳定供销关系。公司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使原料林基地建设得到持续巩固,带动林区500余户以上农户致富,户均年收入增长3000余元。
同时,依托持续实施技术改造所获得的丰富技术经验,企业还与县内职业学校联合开展共建活动,为学校学生提供现场实训服务,共同培育林业产业技术工人,引领带动林业产业迅速升级。
凭借技改的东风,华发木业结合实际边生产、边改造,边总结、边应用,在业内创造了国内诸多独一无二的做法,大大节约了水、电、环保、原材料、人力等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利润率。
2023年度,这家集板材、木门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木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营收、税收较上年增长50%以上。(罗竞林、李书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