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

江西信丰:生态蝶变书写“两山”实践绿色答卷

2025年03月26日10:43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江西信丰县小江镇4000亩复绿矿山上,生机盎然的脐橙林随风摇曳,昔日的“黑色伤疤”已蜕变为满目葱茏的“生态绿洲”。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这座曾经粉尘弥漫的“煤镇”,正以“美镇”的惊艳之姿展示生态治理范本。

破局

“以前门窗不敢开,雨天怕塌方,镇村干部常来巡查险情。”芫坝村村民何春明回忆。数据显示,小江镇鼎盛期曾有62家矿山企业,年开采量达50万吨,但粗放开采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频发。

对此,小江镇展开了雷霆行动:实施“两同治理”模式——山上通过削坡整形、客土覆盖、植被复绿等技术修复生态,山下建设生态挡墙、截排水沟消除隐患;地上种植脐橙、油茶等经济作物,地下矿坑蓄水形成生态水塘。目前,小江镇治理矿山面积超4000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彻底告别“灰头土脸”的历史。

矿山修复不仅让山体重焕生机,更带动村民从“靠矿吃矿”转向“靠绿致富”。民顺煤矸石矿山通过复垦土地种植8000株赣南脐橙,丰产期年产值可达240万元,矿主吴联平直言:“荒山变果园,生态也能生金”。湖东村、柳塘村等地利用修复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1100亩,发展大棚蔬菜基地和油茶种植,户均年增收超万元。昔日的“煤渣路”变成“产业路”,矿区村从“环境洼地”跃升为“经济高地”。

转型

走进位于中兴村的“稻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水中游弋的青虾奏响了早稻种植的前奏。“通过‘一季虾两季稻’模式,稻田有机质反哺虾苗生长,3000亩‘稻稻虾’基地年产成虾20万斤、水稻亩产超900公斤,亩均综合收益达8000元,带动200名村民就业,并为村集体增收100元/亩。”该基地负责人介绍。

农业转型实现粮渔双赢的生态循环,工业转型则赋能生态园区升级。小江镇盘活工矿用地资源,通过设施农用地审批,支持汉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现代产业园。同时引入总投资3亿元的汽车零配件项目,打造绿色工业小区,预计年产500万套,吸纳本地就业500人。推动6家企业在谈落地,形成“生态+工业”协同发展格局,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助推工业产值倍增。

蝶变

漫步位于湖东村的湿地公园,客家风格的景观与碧波荡漾的湿地交相辉映,村内同步建设440平方米的客家美食城,以小江雪片糕、豆巴等传统美食吸引游客,带动农旅融合。村民赖华生感慨:“城里人羡慕我们的‘天然氧吧’,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景村一体发展,绘就四季新图景。小江镇立足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建设景村融合和美乡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总投资500万元,其中社会资本300万元,将自然景观与乡村风貌有机融合。按照“小而精、小而美”的理念,精心打造

油菜花观赏区、稻稻虾垂钓区、稻田风车打卡地、跑马露营游玩区等,构建“春季赏花夏漂流、秋收稻浪冬跑马”的全季旅游图景。景区春节期间试运营接待游客 2-3万人次,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万元,带动村民就业50人。

基础设施升级,乡村“血脉”畅通。小江镇投入2000余万元新建柳小公路,维修矿区道路11公里,改造危桥1座,彻底解决近万村民出行难题。同步推进“厕所革命”、污水管网改造,建成生态公厕和垃圾分类站点,人居环境实现“面子美”与“里子实”双提升。

小江镇以“两山”理念为指引,通过矿山复绿、产业转型、乡村蝶变的实践,实现了从“环境透支型”到“生态增值型”的经济跃升,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站在新起点,小江镇将深化矿山修复成果,拓展‘生态+’产业链,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江西样板”,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小江镇党委书记钟秀敏说。(王鹏、肖秀节、谭高翔)

(责编:邱烨、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