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护航“良田沃土” 铁纪守护“粮仓根基”
——吉水县以精准监督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现在村里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机耕道相比以前宽敞又平整,机械进出方便多了。”白水镇周溪村村民叶力兵高兴地说道。这是吉水县纪委监委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契机,做实民生实事、监督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以“硬约束”提升耕地“软实力”,让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希望田”。
近年来,吉水县创新构建“四主一监督”建管模式,大力推行“乡村主建 农民主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启动以工代赈项目让1.32万亩“补丁田”变身“万亩仓”,调动农民群众热情,实现农村增益、农田增质、农民增收的喜人局面。
专项监督破梗阻 打通项目建设“中梗阻”
“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达3000余万元,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谁也不能动歪心思。”吉水县纪委监委副书记孙军云说。该县成立由县纪委监委牵头、县农业农村局参与组建的专项督查组,紧盯项目招投标、施工质量、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牢牢盯住每一个责任主体、每一个建设环节,为项目建设廉洁护航。
日前,第五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带着工作组来到丁江镇汉背村村委会公示栏前,看到了张贴着项目工程量、务工工资、原材料费用等情况,一切支出公开透明,而通过公示的二维码,可以清楚查看村集体“三资”情况。
“每一分钱花在哪里,我们都清清楚楚。”汉背村村民欧阳长仁指着村务公开栏说,“像这个箱涵,市场价200元一米,我们采购价175元,省下的钱都用在刀刃上。”
这样的“四不两直”督查已成为工作常态。吉水县纪委监委组建“班子成员+室组地”联动监督专班,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评估”机制,全流程全网格进行监督。县乡村三级纪检监察干部开展“走田埂、访农户”行动,在全县设立“田间监督哨”,公开举报二维码,“监督探头”直插田间地头。
智慧监管治未病 筑牢廉洁风险“防火墙”
年前,螺田镇亿田村一村民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反映该村高标农田施工方违规收取修复涵管和平整费的问题。吉水县纪委监委接到举报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展入户调查和核实,仅用了两周左右时间,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时责令施工方如数退还农户费用,并在村委召开违规收费退还现场会。
全县20个村级自建试点项目村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理事会,具体负责项目统筹规划、协调调度,成立了机械管理、物资采购、财务管理、务工管理等7个工作小组具体落实,从务工造册登记、机械使用清点,到物料采购公开、财务账目公示,定期向全村农民群众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实行了全过程公示公开。
同时,该县纪委监委梳理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廉政风险点,编制防控流程图,制定《吉水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责任清单》,全面压实县、乡镇、村三级管理责任。
长效治理促共富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水南镇鄢陂村,村干部张晓驹指着一望无际的稻田说:“半年前这里还是‘补丁田’,现在成了全县连片规模最大的智慧农田。”
在八都镇,整改后的“问题水渠”变身“共富渠”,八都镇纪委监督推动建立“渠长制”,老党员周文德经常到田间巡护,定期清理水草。
吉水县建立“7+N”监督机制,持续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聘请村务监督员开展岗前培训,同时,抓住“关键少数”特别是对村支部书记和两委干部加强廉洁警示教育。
在白水镇周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让村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建设者”。“以前修路、修渠都是外包给施工队,现在我们自己干,既能赚钱,质量也更有保证。”村民叶力耕一边挥着铁锹,一边兴奋地说。
吉水县纪委监委副书记肖忠华表示,吉水持续深化“全周期管理”监督模式,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奏响“纪检强音”。
春风中的吉水大地,纪检干部的身影与稻田融为一体。从阡陌纵横的“望天田”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田园,吉水县纪委监委以精准监督守护“耕地红线”,用铁纪护航把“藏粮于地”战略落到实处。(赵恒龙、谢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