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虚拟医院”建设——
打通省市区三级“健康共享”通道

近年来,南昌市红谷滩区快速聚集优质医疗资源,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落户、7家省市三甲医院全面投入使用。为避免重复建设区属公立二级医院,促进卫生健康服务更加全面、精准、高效,该区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切身利益和感受,以基层为重点,推行“虚拟医院”建设,全面构建与省市三甲医院的紧密协作机制,推动基层医疗服务升级,打通省市区三级“健康共享”通道,持续提升居民对健康服务的满意度。
三级联动破壁垒
构建诊疗高速路
在红谷滩区,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社区家庭医生坐在电脑前,一边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一边熟练地操作挂号系统,帮助患者预约三甲医院专家号。为打破医疗壁垒,该区先后邀请21家省、市医院召开分级诊疗座谈会,建立起区本级基层医疗机构与省市医院之间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患者通过社区医生(家庭医生)首诊后,确需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社区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充分考虑市域内三甲医院的专科特色和优势,现场指导和帮助患者挂专家号,一站式解决患者高层次的就医需求,让患者少走弯路,切实有效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红谷滩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股负责人郭建华介绍,目前,基层医务人员已帮助患者精准转诊400余人次。
资源下沉惠民生
激活服务新动能
“医生,我的脚肿得很厉害,应该去哪个大医院检查更好?”红谷滩区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岁的赵先生向社区医生询问。随后,医生在查看《红谷滩区“分级诊疗”省市三甲医院专家信息库》(以下简称《信息库》)后给出建议。
该《信息库》是按系统疾病谱汇编而成的全省首个“虚拟医院”专家库,收录了市域内各三甲医院优势学科专家1586人,涉及25个病种。红谷滩区基层医生可根据《信息库》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一对一”转诊对接服务,将省市优质医疗资源直接为基层医疗机构所用,提升基层转诊服务能力和效率。
红谷滩区极力推进专家下沉坐诊和义诊机制,构建9个“三甲医院+社区”紧密型医疗集团、医联体等多元化协作模式,设立60个省市名医工作室,累计带教基层医生67人次,专家年接诊量突破2万人次;实施“三甲医院+社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慢病患者及重点人群提供“定期随访+会诊转诊+远程诊疗”等个性化服务。2024年,全区吸纳79名省市专家,带领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28个。
特色专科显优势
深耕健康全周期
依托省市协作医院技术支撑,红谷滩区重点围绕预防、治疗到康复全健康周期,以基层特色专科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优势为突破口,精准定位,合力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一院一品”服务特色建设。
如今,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打造“国医堂、热敏灸”专科特色;凤凰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打造“脂肪肝”特色门诊;红角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设“两慢病”特色门诊,年服务3万人次;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南昌市中心医院(老福山院区)打造“中医康复、内分泌”特色专科……从“虚拟医院”打破信息孤岛,到“一院一品”重塑基层医疗生态,红谷滩区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甲医院协同发展。(刘 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