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推广紫云英绿肥技术破解土壤酸化难题

近日,江西省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前往都昌县示范区,对200亩紫云英绿肥展开现场实割测产工作。
测产结果显示,示范区紫云英鲜草亩产达3277.35公斤,预计可为土壤补充氮磷钾等养分约26.58公斤/亩。在化肥过度使用的当下,这一数据让当地农业部门更加坚定了推广传统绿肥种植技术,破解土壤酸化难题的决心。
紫云英,这种开紫色小花的豆科植物,曾是都昌县农田的“常客”。土塘镇信和村60岁的种粮大户江会亮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前,信和村家家种紫云英,春耕时通过耕沤的方式转换成土壤养分。随着工业化肥的普及,这种费时费力的绿肥种植传统逐渐被抛弃。
江会亮今年承包了1100亩土地,其中的一季晚稻田,约300亩都种上了紫云英,目前已完成翻压。“过度依赖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紫云英腐烂后能让土壤更透气、更保水。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俗称‘泡田保肥’。” 江会亮说,由于紫云英翻压沤田时间上的冲突,如打算来年种二季稻的田,年前就不种紫云英。
为何选择紫云英作为治理土壤酸化的“主力军”?都昌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张爱华解释:“紫云英就像土壤的‘天然医生’,种植紫云英不但可以培肥地力,还能够专门治酸土毛病;腐烂后像‘中和剂’一样有效调节土壤酸碱度,还能让硬邦邦的土变松软。紫云英翻田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养地’妙招,省钱又生态。”
经济效益同样显著。江会亮算了一笔账:种植紫云英投入种子和开沟等费用约100元/亩,但减少化肥使用可节省120余元,后茬水稻还能增产提质,“虽然多花人力,但算总账更划算。”
尽管优势明显,推广却非一帆风顺。年轻农户对传统技术接受度低是主要障碍。“现在种田都讲‘现代化’,谁还愿意多花两个月种绿肥?” 今年刚投身农业的江文彬坦言。此外,紫云英翻压需严格掌握在盛花期,过早过晚都会影响肥效,这对像江文彬这样缺乏经验的新农人构成挑战。
对此,都昌县采取“以点带面”策略:一方面通过免费给农民提供紫云英种子,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培育多个村级示范点,让农民“看到效果再跟进”。
“我们希望通过发展绿肥,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促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传承农耕文明的好办法,走出一条‘用地养地’的乡村生态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玲芳表示。(潘雪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