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北门街道“E呼即办”跑出为民服务“新速度”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上饶市信州区北门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持久战,整合资源,提升“E呼即办”综合指挥站,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诉求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跑出为民服务“新速度”。
“12310处置机制”快速响应
2025年2月7日23时37分,北门街道“E呼即办”综合指挥站值班人员接到辖区居民黄先生反映:自己一家三口在乘梯时电梯突然出现故障,从15楼直接降落到12楼,门也打不开。电梯还一直轻微晃动,孩子因为害怕不停在哭闹,需寻求帮助。接到工单后,北门街道“E呼即办”处置人员一遍安抚居民情绪,一边紧急赶往现场,另一队员立即联系小区物业公司安排电梯维护人员准备救援。“E呼即办”处置人员到达现场仅用时8分钟,在物业等人员的协助下,一家三口安全脱险。几天后,黄先生专程给北门街街道“E呼即办”综合指挥站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据悉,自“E呼即办”成立以来,北门街道严格落实“12310”处置机制,即1分钟内签收、2分钟内通知处置队、3分钟内联系当事人、10分钟内到达现场,并做好回访制度、会商制度、督办通报制度、值班值守制度、实行7*24小时值班制度等工作,群众反映事项办理效率、办理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截至目前,北门街道“E呼即办”综合指挥站共处置10950件。
整合多元力量 构建“一站式”矛盾调解网络
2024年2月,辖区离异居民诸女士反映其前夫不支付孩子抚养费并不停骚扰,严重影响自己生活。接诉后,经“E呼即办”处置队员联合组织中心调解专家、律师对双方进行多次劝解,经过大家的努力,双方达成协议,这起矛盾被成功化解,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据悉,北门街道统筹平安办、综合执法大队和辖区派出所骨干力量,组建了3组“1+1+1+N”的诉求响应处置队,每组由1名民辅警,1名综治干部,1名综合执法大队中队长,4名队员组成。同时,明确“街道主阵地、社区前哨所”的职责定位,同步壮大街道、村社区两级调解队伍,街道层面建立综治、公安、司法、E呼即办工作人员、律师、人民调解员为成员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成立袁姐调解室,村社区层面将德高望重、人缘关系好、善于做群众工作、乐于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员干部、志愿者纳入调解队伍,各村社区也均设有调解场所,街道还邀请律师定期到中心接待群众来访,指导调解工作,并且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学习、案件交流研讨、调解现场观摩等,进一步提高调解队伍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技巧,形成“调解合力”。
“这个调解我是认可和接受的,我们在法官和袁姐的见证下一起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是有法律效应的。”调解成功后,一位居民这样说。
“袁姐调解室”采取“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形成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部门有效衔接,协调联动的良好调解格局。袁巧云长期从事基层司法调解工作,袁巧云不仅获评江西省一级人民调解员、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而且其调解室被上饶市司法局授予全市优秀人民调解个人工作室。两年来,“袁姐调解室”共参与调解120余件,成功化解107件。
“社区工作者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他们了解情况,有了他们的帮助,调解工作会更加有针对性。”袁巧云如是说道,“调解室不只是我一个人,而是一支以我为主导,以街道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社会志愿者为成员,依托于街道综治中心、辖区各派出所、司法所、“E呼即办”、区法院等多个部门的调解队伍。”
“网”聚力量,夯实服务“软实力”
北门街道把网格化作为赋能“E呼即办”的有力抓手,将辖区划分25个大网格,130个小网格,同时积极探索“网格”+“警格”工作新模式,将专职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与社区民警数据广、反应快、办法多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工单研判,分析研究涉及群众诉求量大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工作措施,形成具有约束力、共识性的规范意见,制定促进工作质效提升的政策措施,实现从“研究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避免同一问题多人投诉、重复投诉。
同时,结合“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工作,压实网格巡查,对巡查走访发现的问题,居民网格群反映的问题,及时主动对接处置,聚焦群众来访、网格摸排、E呼即办、公安警情等四方面矛盾纠纷来源渠道,通过访源、诉源、政源、警源等“四源同治”全覆盖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实行“统筹走在预判前、预判走在服务前、服务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四前工作法”,实现由“E呼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有效地消除矛盾隐患。
“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群众工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信州区北门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表示,“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从‘进家门、听民声、纾民困、解难题、办实事’入手,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李自彪、娄继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