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尽头是星河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进了我的家乡——江西省瑞昌市乐园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我,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迁。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省城一名人民教师,而我的家乡,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更融入了赣鄱大地的蓬勃发展中。
从“黑白电视”到“智慧乡村”
小时候,全村只有村长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到夏夜,吃完晚饭,村长爱人就会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大家围坐在一起,然后不停旋转那高高架起的自制“天线”,直到可以看到模糊的图像,声音也清晰了,那是一天中小伙伴们最开心的时候。《新白娘子传奇》《包青天》《西游记》《白眉大侠》成了我们最珍贵的精神食粮。
如今,彩色大电视早已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村口的智慧路灯上,“和美乡村”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银光,5G基站的信号覆盖全村。当年全村人围看的“宝匣子”,如今正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向山里娃娃传授知识。家乡,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数字时代。
从“泥泞土路”到“四通八达”
记忆中的家乡,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雨天时,泥浆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和大地拔河;晴天时,车子一过,尘土飞扬,仿佛刮起了一场小型沙尘暴。进一趟县城,要在山路上颠簸三个多小时,颠得人头晕眼花。我在县一中读高中时,常常因为交通不便,一个学期才回家一两次。最难忘的是回家的路上还有一座大山,遇到下雪天,车子无法通行,只能下车翻山越岭。寒风刺骨,山高林深,那段艰难的路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如今,家乡的交通早已焕然一新。柏油马路通到了家门口,公交车开进了村里,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一条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穿山而过,未来从省城南昌到家乡的路程将缩短到两个小时以内。交通的便利,不仅拉近了城乡的距离,更为家乡铺就了一条通向繁荣与希望的康庄大道。
从“补锅匠”到“新农人”
我家世代务农,祖父是远近闻名的补锅匠。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家家户户烧饭都用灶头和铁锅,锅破了补,补了又破,补锅的行当因此红极一时。农闲时节,祖父总是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叮叮当当的补锅声伴随着他的脚步,回荡在乡间的小路上。即便如此,一家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父亲小时候,一年四季只有一双单布鞋,下雨下雪天舍不得穿,只能赤着脚在泥泞和冰雪中奔跑,那段艰辛的岁月至今让人心酸。
如今,我成为省城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各自成家立业,生活安定而富足。家乡的年轻人也不再局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有的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用科技赋能农业;有的投身乡村旅游,将家乡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还有的通过电商平台,把家乡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让山里的味道走向更远的地方。家乡,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夜幕降临,村口的智慧路灯悄然亮起,我站在老家楼房的阳台上,望着远处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辉,仿佛一片静谧的星河洒落人间。村头那棵老樟树,年轮里不仅刻录着脱贫攻坚的艰辛印记,更镌刻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密码——它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也昭示着:当乡愁与梦想交织,传统与现代交融,家乡的每一步前行,都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篇章。山路尽头是星河,而家乡的未来,正如这星河般璀璨明亮。(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