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遂川:“以工代赈”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崭新的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整治后的山塘碧波荡漾,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写满希望。
近年来,江西省遂川县以国家以工代赈政策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大棋局,创新“项目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模式,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饭碗”,更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以技能培训赋能致富本领,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美丽画卷。
家门口就业:村民变身“上班族”
“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村里修路、治水,我每天能挣15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在高坪镇茅坪村村庄整治提升项目现场,村民骆四招一边挥动铁锹砌石护坡,一边感慨道,像他这样的“”家门口“”“上班族”,并非个例。
遂川县紧扣“就业优先、群众参与”主线,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增收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岗位需求清单”和“群众意愿清单”,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仅茅坪村河道整治工程,就为30余名村民提供了砌石工、运输工等岗位,人均月增收超4000元。近两年来,全县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05万元,带动302名群众实现“务工不出村、顾家又增收”。
技能培训:从“靠力气”到“凭技术”
“以前只会种地,现在学了砌石技术,工资涨了,活也干得更漂亮了!”在全县砌石工技能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学员郭久才自豪地展示着结业证书。
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过程中,要让群众“干得了、干得好”,技能培训是关键一环。
遂川县创新“培训+上岗”模式,针对项目需求开设砌石工、浇筑工、水电工等实用技能培训班,邀请专业技师“手把手”教学。培训合格后,学员可直接进入以工代赈项目就业,实现“结业即上岗”。培训后参与项目的群众中,90%成为技术骨干,学员日均工资提升30%。
青年农民郭久稼是建筑工地零工,收入不稳定。“技术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通过参加这期浇筑工培训班,他系统掌握了混凝土配比和施工技巧,如今已成为茅坪村项目组的“技术能手”,月收入突破6000元,对未来更加信心满满。
设施升级:乡村振兴“筋骨强”
行走在黄坑乡的乡村道路上,新修的2.3公里农村道路如银带般串联起村落,2.3公里防护堤守护着农田免受洪涝侵袭……这些变化,正是以工代赈项目结出的硕果。
遵循“小而美、急而需”为原则,遂川县优先布局道路、水利、人居环境等民生工程。鹿坑村通过整治河道、修复堤岸,不仅解决了多年水土流失问题,还打造出滨水休闲步道,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打卡地”,同时1座便民桥让“过河难”成为历史。在雩田镇任溪村,修建防护堤300米,灌溉水渠让200亩撂荒地重焕生机,水稻亩产增加15%,农户年增收超千元。
“以前下雨天根本不敢出门,现在新路修到家门口,货车都能直接开进果园!”五斗江乡柑橘种植大户刘德发指着门前的水泥路感慨。路通后,他的柑橘运输成本降低40%,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
从“外出谋生”到“家门口就业”,从“靠天吃饭”到“技能傍身”,从“脏乱差”到“美如画”,遂川县以工代赈的生动实践,让政策温度转化为百姓幸福指数。(王夏华、刘松、李书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