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科技小院“点菌成金”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初夏时节,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的田间地头,一簇簇红褐色的赤松茸破土而出……东华理工大学参与共建的国家级科技小院——江西黎川赤松茸科技小院,通过构建“菌种改良-循环种植-精深加工”于一体的赤松茸全产业链,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面对当地野生赤松茸产量低、品相差的困境,科技小院院长、东华理工大学生物学教授陈传红带领团队攻关,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成功选育出适应性强、产量提升20%的优质菌种。团队建立“实验室-田间”双轨验证机制,通过开展12场专项培训将关键技术传授给种植户,惠及人数达1200余人次,推动当地赤松茸亩产突破3000公斤,系统性解决了菌丝难发菌、病虫害多、畸形菇多、产量低等技术难题。
团队成员包水明教授探索性开展高效循环种植模式试验,利用菌渣还林改良土壤,采用微喷保湿技术精准调控湿度,结合绿色防控手段,在确保产量与品质的同时形成“种菇养林”的生态循环模式。首创“赤松茸+草菇”轮作体系,将草菇与赤松茸种植在空档期高低温搭配轮作,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实现了“一地多用、一年多收”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绿色发展的新思路。
针对赤松茸保鲜期短、品控难的痛点,科技小院联合企业建成现代化深加工生产线,通过清洗、速冻、高温油炸等加工工艺,开发出赤松茸脆等精深加工产品,使附加值提升近20倍。目前日产量达10吨的生产线已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下一步,科技小院将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在现有赤松茸脆片基础上,联合企业研发调味品及松茸预制菜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同步推进与辽宁丹东、山东青岛等地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构建覆盖生产、研发、销售的全国性产业网络。
经过4年的实践,该模式已在黎川推广种植2万亩,带动周边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科技小院将继续扎根山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书写好新时代“小菌菇撬动大产业”的生动实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