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遂川:一扇门解忧 一句话暖心

“以前办事,民政、国土、人社……没两三趟搞不定。”办事繁琐,曾是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草林镇提升治理效能的堵点,也是群众心头的痛点。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草林镇下定决心砸冰破局,整合民政、自然资源、司法、财政、人社、综治等分散的站所资源,打造了实体化运行的“为民服务平台”。“目标很明确,就是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彭丽芸介绍。
“多门跑”催生“一门办” 主动服务送到“家”
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内,“综治调解”“便民服务”“代表委员工作站”“文明实践”“红圩代办”等窗口标识清晰。工作人员曾晨曦正熟练地为村民办理宅基地审批咨询,“这是‘全科’前台,经过业务培训后,能解答、受理大部分常见事项,复杂或专业的问题由后台团队支撑,服务对象再不用四处问、到处跑。”曾晨曦介绍道。
实现了“一门办”是否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该镇“圩心为民·零距离”入户听诉机制应运而生。
“草林是红色圩场发祥地。‘圩’是赶集的意思,取其‘中心、聚集’之意,就是要走到老百姓生活的‘中心’去听诉求。”镇干部张芳解释道。由机关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格员、志愿者和“红圩代办员”组成的队伍,走进村组、农户家中,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
因腿脚不便,年纪较大,源溪村源坑组黄壮彬很少出门。入户走访时,“红色代办员”刘润平了解到他想办理高龄补贴,立即帮助收集材料、全程代办,没几天,就把一卡通存折送到黄壮彬手上。
开展“圩心为民·零距离”入户听诉,就是让干部们“沉”下去,把群众反映强烈、拖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捞”上来,推动前置解决。锡溪村茶坝组刘帮民对此深有感触。“2012年修路时,有电线杆没移走,如今小车越来越多,经常刮着碰着。镇党委副书记坐镇,供电、电信、移动几家现场办公,施工队伍给挪走了;再一个,就是修好了漏水的渠道,灌溉就不愁了。”
活跃的“红圩代办”队伍专门为老弱病残孕等群体,提供“保姆式”上门服务,“群众动嘴,代办跑腿”是服务宗旨,“一次不用跑”是最终目标。
效能大提升 群众满意是最好回馈
改革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
“方便太多了!上次,我办社保和宅基地的事,在大厅一个窗口就搞定了,材料内部流转,就跑了一次。”溪下村墟口组刘爱晖道出了心声。数据显示,改革后,群众办事跑动次数下降了85%,复杂事项办理时间压缩了50%。
资料共享、时长缩短,治理效能悄然提升。平台运行以来,累计高效办结群众诉求数万件,办结率和满意度均保持高位。“入户听诉”前置收集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37个,成功化解了21起邻里纠纷,优化了多项便民举措,解决峨岭村道路拓宽等一批民生实事,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矛盾纠纷有点苗头,镇干部就到场调处,风气和谐多了。”唐虞村干部邓路建感触颇深。
对此,人大代表陈路生也深有体会:“为民服务平台和入户听诉让干部更贴近群众,听到了更多‘原汁原味’的呼声,建议提得更精准,推动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干群关系在一次次上门服务、一件件实事解决中愈发融洽。
“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平台功能,深化‘圩心为民’和‘红圩代办’机制,让‘零距离’服务温暖民心。”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罗鹏生表示。(郑祖程、邱锦峰 、肖燧华、刘祖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