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和菌农的双向奔赴

江西省广昌县旴江生态公益林场新培育的脆木耳。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我们最近研发了一个木耳新品种,建议你拿回去试种一下。”
“行,这几年,正愁没有新品种呢。先种100亩,如果可以就大面积推广。”
2024年5月份,江西抚州利财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谢远财到省农科院参加会议,偶遇江西农业大学教授霍光华。闲聊之际,霍光华给谢远财推荐自己团队研发的新品种,两人一拍即合。当天谢远财就带了50包新品种回广昌。
今年3月份,这批新品种开始在广昌县旴江生态公益林场大面积种植。“目前,一共种植了100多亩新品种,大约有20万个菌包,一个包可以采三茬、有一斤半左右的产量,比普通木耳产量高不少。”谢远财说。
在南方亚热带地区,两类木耳较为普遍,一种是黑木耳,受气温影响只能生产1至2季且产量低。另一种是毛木耳,虽可多季生产产量高但口感差、售价低。
2018年,霍光华带领团队在广西天峨县的茂密山林中,发现了一株野生的脆木耳菌株,它脆爽糯鲜、胶质适中、入口无渣。
“这么好的木耳,‘隐居’在山里太可惜,为何不将其请出大山,走入百姓餐桌。”霍光华说,在发现该菌株后,团队一致决定要带其“走出”大山。
然而,此后的培养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团队发现,该木耳生长周期变化无常,形状大小不一,若是制成商品,卖不出好价格。
此后7年,霍光华带领团队先后破解了该种纯培养、种质退化、生物转化率低、出菇季节限制、耳片遭雨水易腐烂、黄色链孢霉病害等系列产业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经反复栽培品比,终于成功选育出遗传稳定、农艺性状优异的新品种——“赣脆木”1号,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该品种可实现亚热带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下春、夏、秋三季栽培。”霍光华说。经检测:脆木耳的粗蛋白含量为13.85%,远高于同样条件下栽培的现行生产种黑木耳的10.42%和毛木耳的8.05%。
“口味很独特,入口滑润,干制后成品,变为暗红棕色,卖相很好。而且,这个新品种能够适应春、夏、秋三季的自然温度出菇。等这茬结束后,准备在10月份再种一茬。”谢远财说。
从“实验室”里的新品种,到实地大规模种植,也并非一帆风顺。期间,霍光华谢远财也一直紧密沟通,进行技术指导。
“经过连续多年的小规模试验和示范推广,其生物学效率稳定在85%以上。”霍光华说,作为食用菌家族新成员,凭借其优良的农艺性状和食用价值,小木耳,将会迎来大产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