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虫经济”撬动生态农业新链条

近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板棚村,一座改造后的废弃猪栏内,一群黑水虻幼虫在槽中争相啃食着豆腐渣和烂菜叶。村干部张启财蹲在养殖槽旁介绍道:“这些小家伙可是变废为宝的关键!”原来,黑水虻幼虫经过7天的“暴食期”,能够高效地将厨余垃圾转化为高蛋白饲料。
这位32岁的退伍军人2022年返乡后,在养殖家鱼时偶然发现,投喂了黑水虻幼虫的鱼群不仅生长速度加快,肉质也更加紧实鲜美。进一步了解得知,黑水虻幼虫蛋白质含量高达40%,还富含抗菌肽、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是喂养鸡、鸭、鱼等经济动物的优质饲料。今年4月,在镇村两级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张启财将废弃猪栏改造成首个黑水虻养殖基地,创新推出“虫-蛙-稻”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在板棚村“稻蛙共生”基地,随着一把鲜虫撒入食台,一只只虎纹蛙竞相跃起捕食。“这种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张启财细数优势:幼虫喂蛙降低了养殖成本,减少了蛙类病害,加快了蛙的生长速度;虫粪还田提升稻米品质,蛙帮稻田除虫,形成了“虫喂蛙、蛙护稻”的良性循环。
“去年买鱼粉和饲料花了7万块,今年自己养的黑水虻幼虫当主饲料,成本一下就降到3万元以内!”张启财乐呵呵地说。去年,他卖出生态鲜鱼、稻蛙、稻鳅、水稻等共1.8万斤,综合产值达8万元。随着规模扩大,预计今年仅稻蛙产量就达1万斤,总产值可突破30万元。
目前,板棚村正加快推进黑水虻产业化发展:规划建设1200平方米现代化养殖大棚,与赣州市新型蛋白研究院建立技术合作,对接县域食堂、企业建立稳定的厨余垃圾供应链。同时,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正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板棚生态产品”进入商超、餐厅等消费市场。
“要让更多乡亲搭上‘虫经济’快车!”张启财表示,待模式成熟后,将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联农带农机制,借助黑水虻撬动生态农业新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叶相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