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田野间 实践赋能振兴路

近日,江西农业大学 “青春筑梦,振兴有我”研究生实践团踏上赣鄱大地,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足迹遍布万年、弋阳、铅山、横峰、德兴等地,以参观研学、支教助学、实地调研等多元形式,走进田间地头、文化遗址,在乡土间感悟振兴脉动,于红色中汲取奋进力量,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让青春在实践沃土中扎根生长。
实践团首站来到了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贡米之乡”万年县。在万年县裴梅镇,实践团深入“贡米发源地”与荷桥村现代化贡米加工厂。见证贡米从一粒种子直达餐桌的全流程现代化蜕变。万年飘香,是稻作文化的传承,是一眼万年的勃勃生机。当走进“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仿佛翻开了一部农耕文明史,蕴含着古人的生存智慧与发展经验。
漆工镇暴动纪念馆里,“两条半枪闹革命” 的传奇在光影中流转,与方志敏故居的青瓦白墙遥相呼应,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温入党誓词,以铿锵誓言铭记初心使命。葛源镇的晨风中,红军第五分校旧址的哨声似在耳边回响,与革命烈士纪念馆里 “苏维埃模范省” 的锦旗交相辉映,勾勒出闽浙赣苏区的壮阔画卷。当青年学子在烈士名录前驻足,指尖拂过泛黄的战报,红色基因便顺着血脉流淌,在新时代的征程里,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炬。
实践团队分别走进铅山县河口古镇与德兴市铜矿,开展文化探访与转型调研活动。河口古镇因信江航运兴盛,曾是 “万里茶道第一镇”,1600米明清古街的青石板路见证岁月流逝,“源茂盛” 茶号的鎏金木雕牌匾留存昔日繁华。队员们在座谈会上围绕 “古镇活化” 献智,还入户向 “连四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金坤学习捞纸技艺,助力文化传承。在德兴铜矿,团队探访露天采矿场,复垦示范区内香樟成林、光伏板有序排列,无人机测绘显示植被覆盖率达91.3%。队员们与社区居民探讨矿业转型,居民感慨粉尘少了、环境绿了,年轻人也有了新岗位,见证了生态与民生双赢的转型之路。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七天行程圆满落幕,稻田的希望、老屋的故事、纪念馆的沉重交织成深刻的成长课。“‘青春筑梦,振兴有我’不是口号,而是走进乡村、读懂需求、践行担当的行动。” 队员们表示,唯有做接地气、有担当的青年人,方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脚步丈量振兴之路,以行动书写时代答卷。(鹿爽爽、刘卓维、孔茹茹、郑积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