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

江西湘东:“方寸庭院”串起家门口“产业链”

2025年07月29日15:19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辣椒缀满枝头,紫瓜垂挂叶间,玉米裹着青纱,月季开得正艳,多肉与铜钱草在陶盆里舒展叶片……盛夏时节,深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但见不少村民庭前屋后绿树成荫、藤蔓缠绕、瓜果飘香,

方寸庭院变身“增收菜园”“致富车间”“共富矩阵”,串起千千万万农户家门口的“产业链”,铺就干群同心、共奔富裕的康庄路。

辣椒、黄瓜、玉米苗、南京豆等时鲜蔬菜顺着竹架攀爬;四周花池内,多肉植物层层叠叠,月季花探出竹篱争艳。炽热的阳光里,麻山镇横岗村村民周考萍夫妻俩在自家菜畦里忙乎着。

“这些辣椒苗都是村里免费赠送的。”指着长势喜人的一株株辣椒苗,村干部道出了背后的暖心故事:2022年,在横岗村党总支的邀请下,萍乡农产品配送龙头企业玖杨洋农业公司落户横岗村,流转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与育秧;2024年种植初有规模后,在镇村两级党组织鼓励下,玖杨洋负责人骆辉做了个“大胆决定”:为全村572户家庭免费发放2万株辣椒苗。按照这种“农户种植+企业兜底”模式,村民管护的辣椒成熟后,可由玖杨洋配送中心按市场价收购直供商超。为鼓励村民零成本发展庭院经济,横岗村村“两委”还在村电商直播间“云端叫卖”村民的其它农特产,其中一部分还能走进“海姑娘乡村特产手工坊”,成为制作萍乡特色盐果子的原料。周考萍感慨地说:只要人勤快,就能赚到钱。

“海姑娘乡村特产手工坊”由本村嫁出去的“女儿”文海梅创办,是横岗村庭院经济“产销闭环”的关键一环。2019年,文海梅还在萍乡南正街摆摊卖盐果子;2022年,在横岗村党支部书记文敏“回乡创业”的热忱邀请下,她带着技术与资源返村,把小作坊办成了“乡村振兴加油站”——不仅吸纳40多名村民就业,更以“市场价收购+分类利用”模式,消化了500多户家庭的生态果蔬。

“小文,我家两分地的辣椒苗,今年大丰收哟,前面已经摘了两批四十多斤,分别送往村电商直播间和玖杨洋配送中心售卖。剩下的这些就拿给你们厂做盐果子,价格你说了算。”接过大娘用篮子提着的辣椒,文海梅笑呵呵地说:“阿姨,没问题哦。”接过她递过来的纸质钞票,王大娘眼角的笑纹更深了:“真没想到,我这个年龄还可以赚钱。”此时的手工坊里一派忙碌景象:有人分拣刚送来的辣椒,有人调制盐果子酱料,有人晾晒刚煮好的杨梅,文海梅则在接待萍乡某知名商超慕名前来的采购人员。

从“免费供苗”到“企业+农户+电商+手工坊”的全链条联动,横岗村让传统的庭院种植告别了“零散化”“靠天收”的旧模式,农户只管低头种好“放心菜”,销路、价格由村里和企业“打包兜底”,曾经的“方寸小院”,如今成了“会生金”的聚宝盆。

在麻山镇,庭院经济的“致富密码”不止于“种养殖+加工”,更在于“家门口创业”的灵活模式。桃源村的利利加工厂,便是这一思路的生动实践。

在桃源村一栋房屋内,缝纫机嗡鸣,七八位妇女正低头忙碌:有的进行材料裁剪,有的给配件锁边,指尖翻飞间,一个个精致的假发配件逐渐成型。68岁的江建萍专注操作,“在家门口做事,按个算钱,这样既能照顾家里,每月还能攒下两三千,比闲着强多啦!”

“以前在外务工顾不上娃,回乡后先开裁缝店,后来接触到假发配件生意,一干就是十几年。”加工厂的负责人汤利,也是村里的妇女小组长,她带着两个孩子扎根家乡,不仅闯出路子,更让这份事业成了“共享饭碗”——活儿能拿回家做,计件算薪灵活自由,最多时厂里有60人务工,配件月销量最高突破200万个,产品销路稳定可靠。眼下,汤利正筹划着延伸产业链:“打算引进新设备,开发更多产品,让更多姐妹实现在家门口增收的梦想。”

如今,麻山镇内类似的庭院经济已有数十家,安排就业岗位500多个。这些农户,把自家客厅、厢房改造成“微车间”,用缝纫机、裁剪台取代传统农具,用针头线脑织就了全新的致富路。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麻山镇的庭院加工业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的新路子,农户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曾经的“闲置住房”成了“创富载体”,小庭院里涌动着乡村振兴的大活力。

庭院经济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创新实践。方寸庭院间,果蔬在生长,机器在运转,笑容在绽放,每一份勤劳都能绽放出幸福的光芒,一幅“人人有事做、户户能增收”的共富图景,正随着夏日的阳光,在这片土地上不断铺展、升华。(周双萍、彭建丽、向凌瑛)

(责编:邱烨、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