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话振兴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暑假期间,江西多所高校纷纷组织师生,走出校门,深入乡村,推进普通话普及工作,探寻地方文化脉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以青年行,助乡村兴”推普实践队,先后前往修水县以及瑞昌市黄金乡下巢湖村等地,开展一系列推广普通话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修水县和瑞金市,实践队员针对中老年村民、学龄儿童与家长等不同群体,与村民细细交流,耐心倾听学习普通话的实际难处与朴素需求。同时,队员们走进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进行深入对话,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发音难点、教学方法困惑等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推普搭桥 寻脉奉新”实践团则走进江西宜春奉新县,通过参观历史古迹、走访基层群众,在了解奉新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向当地居民宣传普通话公益教学服务,用行动助力语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暑假期间,江西财经大学“语传情怀,言通未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抚州市广昌县。在该县甘竹镇中心小学,实践团开设了精心准备的普通话训练课程《我就是最好的自己》和心理活动课程《我的幸福泡泡》。
在一周的时间里,江西财大的实践团在广昌县的学校、社区、红色文化基地等开展推普教学、方言调研、金融反诈宣传等特色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与语言力量。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为耕耘者”文明实践队,深入宜春市铜鼓县带溪乡东源村,开展了一场聚焦普通话推广与防溺水安全教育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队员们用青春之力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普通话推广和防溺水安全教育,帮助孩子们提升了普通话应用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通过陪伴和关怀,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暖与成长的力量。
暑假期间,江西不少学校师生还走出省外。
南昌职业大学人文学院“语你乡约”推普兴乡实践团深入重庆市巫溪县,10天时间里,该校师生设计“基础发音+情景应用+智能辅助”三维课程,以“方言壁垒增加沟通成本”为例,结合村民就医、求职真实场景开展情景模拟,现场解决高频表达问题23类。
“推普不仅是发音规范,更是打通发展动脉的桥梁。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语言赋能+文化传承+民生需求’三位一体的推普兴乡新范式,为巫溪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团队指导老师宁江说。
南昌大学师生组织的“傣乡语润”推普团深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展推普问卷调研、传统文化探访及乡土植物调查,以普通话为纽带串联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脉络,在傣乡土地书写青年实践担当。
东华理工大学在新疆阿克陶县创新设立多个“一站式普通话推广服务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有效助力当地群众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促进区域发展和民族团结架设语言桥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