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中国行·焕新江西
泰和乌鸡变“凤凰”

视频制作:人民网 孔文进
“有句老话说,乌鸡变凤凰。在我们汪陂村,乌鸡真的成了带富乡亲们的‘金凤凰’。”
初秋时节,走进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马市镇汪陂村,阵阵鸡鸣伴着林间清风传来,毛竹葱郁的村落间,羽白如雪、冠似桑葚的泰和乌鸡或在房前屋后踱步,或于林下草地刨食。
刚刚喂完鸡的养殖户朱玉华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养一年多的鸡能卖300多块钱一只,养到七八年的能卖到3000元。”
作为泰和乌鸡的发源地,汪陂村的乌鸡养殖历史可追溯至2200多年前。因独具“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五爪、毛脚、乌皮、乌肉、乌骨”十大特征,泰和乌鸡素有“世界珍禽”和“白凤仙子”的美誉。
9月17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马市镇汪陂村的林下生态养殖基地,成群结队的乌鸡在林下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乌鸡原产地文化和林下养殖产业,将汪陂村打造成一座开放式乌鸡文化博物馆。村内建有乌鸡文化长廊、仿真竹篱笆等特色景观,还配套了1万余平方米林下养殖区和40个散养鸡舍。
“树木能为泰和乌鸡提供遮荫、栖息的场所,乌鸡还能在林间捕食蚯蚓、青蛙、蚂蚱等,所产生的粪便又能快速补充土壤养分,可谓一举多得。”朱玉华介绍。
为了增加农民养鸡积极性,提高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当地构建起“土地租赁+代养包销”模式——村集体出租土地,企业提供鸡苗和技术并保底收购,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以朱玉华为例,今年他养了2000多羽鸡,扣除稻谷成本,一年下来每只鸡能有50余元的纯利,“我们只要把鸡养好,销路不是问题。”
乌鸡是泰和的名片,泰和是乌鸡的故乡。
2024年,全县乌鸡养殖量突破1220万羽,其中种鸡养殖规模达79.2万羽,商品鸡出栏量达到1036万羽,销售泰和乌鸡蛋7200万枚,不仅进入了盒马鲜生等高端市场,还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建立了专供渠道。
9月17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马市镇汪陂村的林下生态养殖基地,成群结队的乌鸡在林下觅食。
农产品要增值,深加工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过去泰和乌鸡多以鲜活鸡、鲜蛋及简单加工的乌鸡酒为主,产品形态单一。如今,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泰和乌鸡可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想补身子,可选乌鸡白凤丸、乌鸡阿胶糕;吃零嘴,可尝尝乌鸡蛋布丁、乌鸡饼干、酱翅酱爪;想做美食,有乌鸡小火锅、乌鸡蛋面条……
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科技与政策的双重赋能。
目前,泰和县已推动36家乌鸡养殖企业、18家加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通过科技攻关破解养殖、加工中的技术瓶颈,深挖乌鸡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同时,当地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500万元奖补资金,联合农业银行推出10亿元 “白凤乌鸡贷”,并建设乌鸡数字产业园、开发文旅项目与文创产品,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推动71家规模养殖企业、20家加工企业协同发展,开发出8个系列140余种泰和乌鸡产品。”泰和县乌鸡产业中心副主任肖志浦介绍,“目前,泰和乌鸡全产业链产值已经升至71.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凤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