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服务践行初心
——赣州创新开展“如我+”行动续写新时代群众路线答卷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传唱不衰的红色歌谣,承载着赣南这片红土地上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初心本色。
进入新时代,优良作风有了全新续写。今年3月以来,赣州深入开展“如我+”行动,推动党员干部树立“如我在办”理念,以换位体验为核心路径,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服务效能等多维度发力,走出机关听取意见、换位思考查改问题,进一步转作风、优服务、提质效。
“如我+”的精髓,在于从“你的事”到“我的事”。一字之变,是赣州广大党员干部从管理者思维向服务者角色的精准转变,是从行政指令到情感认同的深刻转型。新时代的赣州,正以作风之笔,续写“夜打灯笼访贫农”的温暖篇章。
角色互换:从坐等上门到推门问需
国庆中秋假期,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灯火璀璨、热闹非凡。人群中,一名特殊的导游正在解答外地游客提出的问题,他的专业解答和耐心态度,获得广大游客的好评。他是赣州市文广旅局局长李俊锐,正在参与“如我在旅”体验式换岗服务。
“只有真正站在游客的位置,才能发现系统卡顿、标识不清等问题。”李俊锐在体验换岗之后说。
这一幕,是赣州“如我+”行动中鲜活而普通的一例。“如我+”的核心在于换位,在传统政务服务模式里,往往存在干部视角与群众视角的偏差,部分党员干部因长期处于行政流程中,逐渐形成行政思维惯性,与群众需求产生疏离。
“如我+”行动让党员干部以普通群众、企业办事者、游客等身份深入基层一线,感受办事、服务流程中的堵点、难点。这种沉浸式换位体验,将“以人民为中心”从理论转化为可践行的行动,使作风建设回归服务人民的价值原点,使党员干部系牢与人民群众的情感纽带。
近半年来,赣州市领导干部带头,各级干部纷纷深入基层,以办事员、游客、外卖员等身份,实地一线开展“如我在学”“如我在旅”“如我在送”“如我在执”等系列体验活动,设身处地感受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上午提交材料,下午就拿到了施工许可证。”赣州森鸿置业的黄丽娟为宁都县的高效服务点赞。该县“项目建设主动服务专班”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全程指导,实现多部门在线核验、电子发证,全程仅用2小时。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从坐等群众上门到主动推门问需,“如我+”行动让赣州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沉下去,把问题捞上来。目前,全市通过换位体验共征集各类意见建议1279条。
问题清零:把问题清单变为幸福答卷
在章贡区,一款名为“虔治先锋”的小程序正发挥着大作用。2000余名机关党员利用“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模块,实时上传“隐患照片+位置+事件详情”,形成“发现—上报—处理—反馈”闭环管理。社区网格员、楼栋长及时跟进复查,线下同步建立整改台账,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截至目前,该区通过这一创新机制共排查上报安全隐患735起,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在赣州,“如我+”行动不仅是一场作风转变,更是一次民情大摸底、问题大起底。赣州坚持开门搞整改,通过建立问题清单与整改清单、实施销号管理,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逐一转化为干部的履职清单,最终成为为民服务的幸福答卷。
“新官理旧账”暖民心。赣州深入开展“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整治,以钉钉子精神协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7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64万元。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动产登记难问题,赣州推动“群众无过错即办证”原则制度化,将其纳入“漠视群众、脱离群众、侵害群众利益方面问题”集中整治任务。目前,全市共化解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办证难项目117个。
从一张证照的贴心提醒,到一个安全隐患的及时排除;从一笔历史旧账的妥善解决,到一本产权证书的顺利办理——赣州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了温暖人心的幸福答卷。
制度破冰:让立即整改成为常态长效
作风转变若不能固化为制度创新,便可能成为“一阵风”。赣州开展“如我+”行动的意义,不止于当下的解决问题,更注重常态和长效。赣州从机制层面入手,一场从解剖一个问题到建立一套机制的治理变革,在红土地上全面展开。
赣州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将规则衔接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已分五批次推出40项与深圳标准对接的改革事项,涵盖政务服务、市场监管、投资贸易等重点领域。
负面清单为创新松绑。在科技创新领域,一份清晰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负面清单正式落地,明确19条“不可为”的具体情形。“非禁即可”成为新原则,科研人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一名高校科研负责人感慨:“过去是‘戴着镣铐跳舞’,现在是‘划定跑道赛跑’,创新活力真正被释放了。”
政务服务与深圳“同频共振”。赣州主动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市县两级共619项政务服务事项与深圳“同事同标”,188项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值得一提的是,赣州成为继北京、上海、香港之后,全国第四个与深圳实现电子印章互验互信的城市。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园区贷”“虔飞贷”应运而生,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输送资金。截至目前,这两大金融创新已为全市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超22亿元,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执法有力度显温度。面对行政执法中的“以罚代管”问题,赣州推行减免责“四张清单”制度,明确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予行政强制的具体情形并动态调整。2025年,全市调整优化“四张清单”704项,共减免罚款7300余万元,有力提升了法治化营商环境。一名小微企业主表示:“感觉执法不再是冷冰冰的罚款,而是有了教育和纠错的空间。”
公共服务迈向“一件事一次办”。申报材料大幅精简,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实现了从“碎片化服务”到“集成化服务”的跃升。聚焦群众健身需求,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全面开放。通过延长开放时间、优化预约流程、增设便民设施等举措,有效破解“健身难”问题。
为担当者鼓劲撑腰。干部是制度执行的关键。赣州出台市属国企基金业务减责免责正面清单,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同时推行干部无任用考察办法,近距离、多角度识别干部。为敢于探索的干部卸下包袱,也为精准选人用人提供了新标尺。
从一个问题的解决到一类问题的防范,从一次整改的见效到一套制度的保障,赣州正通过“如我+”行动将为民服务的瞬间感动,转化为长效治理的“永恒灯塔”。(鄢朝晖 杨文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