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四融一共”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深秋时节,走进大余县的乡村,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一幅“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和美画卷徐徐展开。这正是大余县以“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深耕乡村振兴沃土的生动答卷。
融景入村
让乡村活起来,游客留下来
“以前村里闲置的老房子没人管,现在改造成特色打卡点,周末来玩的人特别多!”说起村里的变化,南安镇梅山村村民满脸笑意。大余县通过盘活闲置农房、优化乡村绿化、增设路灯与休闲设施,打造了状元文化广场、“上房揭瓦”打卡点等一系列兼具颜值与特色的乡村场景。不仅如此,该县还巧妙激活红色资源,修缮红军游击小道,让游客在行走中聆听革命故事。同时,“南安腊味余味无穷”美食节等品牌活动轮番上演,将本土文化、生态美景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乡村既有“看头”,更有“玩头”。
今年以来,这些特色场景已吸引游客超11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农特产品销售等消费突破100万元。如今的大余县乡村,不仅实现了村民“推窗见绿、出门赏景”的心愿,更走出了“环境美”与“经济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之路。
运营强村
让产业兴起来,村民富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产业要发展,运营是关键。大余县深谙此理,一方面依托各类经营主体整合资金3.11亿元,以“企业+农户”模式为抓手,推动“南安腊味”等四大本土品牌做强提质,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截至目前,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及名特优新、富硒农产品80个,成功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家,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村庄运营模式,推出景区带动、村庄托管、市场引导、群众自治四大模式,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同时,为破解运营人才短缺瓶颈,大余县今年联合高校承办赣州市首届乡村运营人才培训班,培养“乡村CEO”50余人,以专业人才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强”与“运营优”双向提升。
示范引领
让“点上花”变“面上景”,全域振兴加速日益彰显
去年,该县重点打造14个以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为主的“四融一共”先行村;2025年,再推进19个先行村建设;力争到2026年实现全域覆盖,让和美乡村的“种子”在该县生根发芽。该县围绕“3+4+N”建设思路,做强“大余麻鸭”“赣南早虾”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统筹推进“秀美双龙”“宜居龙安”“窗韵城南”三条示范带及“新樟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逐步构建起“三带一区”联动发展格局。
黄龙镇大合村便是先行村中的“佼佼者”。该村依托“秀色章水、秀美花木”的地域优势,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游乐项目,打造以花木为元素的网红打卡点,不仅吸纳100余人就业,还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以上。如今,“以点带面、全域共进”的乡村振兴路径愈发清晰,越来越多。大余县乡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文明积分
让乡村美起来,治理优起来
乡村之美,既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实。大余县以“文明积分”为抓手,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每个角落。目前,该县在11个乡镇、21个试点村推广“积分驿站”治理模式,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行为量化为“文明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还与“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等评选挂钩,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同时,依托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传播乡村振兴正能量。截至目前,已建成“积分驿站”77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全国文明家庭1户,乡风民风持续向好,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如今的大余县,乡村景色更美、产业更旺、乡风更纯、农民更富。未来,大余县将继续以“四融一共”为抓手,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绘就更加美好的画卷。(淦州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