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原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 在題為《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演講中,圍繞公共服務、文物修復、文物數字化、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全面介紹了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實踐經驗,闡釋了文化旅游融合的先進理念,深刻指出了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則擁有最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充分發揮文化遺產資源價值作用,對於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少峰 在題為《文化產業趨勢與商業模式》的演講中,從創新理念與創新商業模式的角度對新文旅(文創)綜合體、城市文化體驗中心、農業主題公園、互聯網文化產業、文創產業業態、傳統文化、動漫及其產業鏈等方面,闡述了新時代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要關注產業鏈、模式的可復制、輕資產運營,同時要善於資本運作、以人為本,文化傳播的內容一定要有正能量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文化旅游將成為城市新的增長點。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會長,香港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斌 在題為《新時代文化產業的實踐與發展思考》的演講中提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文化產業領域投資增長強勁,成為社會投資熱點和最具潛力的投資領域。要抓住科技和資本兩大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國際化投融資步伐,促進文化產業投融資人才隊伍建設,促進金融創新、資本市場創新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江西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在文化消費中傳播民族精神,大力打造陶瓷品牌,舉辦好文化旅游節事活動,為江西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條件和資源支撐。
鼎盛文化產業投資公司總裁梅洪 在題為《文旅演藝的創新實踐》的演講中認為,當前我國把發展旅游演藝作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抓住大眾旅游時代到來和文旅融合發展的契機,用現代的手段和方式活化固化歷史文化,把內容、業態、產業轉化為文商價值,打造“旅游+文化+產業+生態”復合開發模式,在個性化的文旅資源中提煉產業價值,將產業做成文旅,把文旅提升為產業,以產品為中心深化產業的乘積效應,構架文旅平台優化綜合能力,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積極貢獻。
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沈嘉 在題為《前沿技術與文化自信》的演講中,分析了技術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認為新技術打通文化產品生產、流通(分發)與消費(用戶)環節,並在各環節之間均形成有效互動。要注重把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結合,兼容並蓄推動文化藝術創新發展,加強文化內容傳播與新媒體技術融合,生產更多可互動、可分享、可體驗的內容,推動“科技+文化”跨界發展,構建繁榮生態,促進年輕人樹立“文化自信”,打造地方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