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張笑臉映興國 革命老區展新貌

2020年05月27日09:03  來源:江西日報
 

一根紅線系三代,一種家風傳初心,一家企業惠民生。

生長在中央蘇區“紅軍縣”的姚良涵,獨自撫育四個女兒,如今“四朵金花”初長成,喬遷新房,他看著女兒們手持獎狀笑靨如花﹔隆平鄉李招發燃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灰鵝養殖做得有聲有色……

在興國這片紅土地上,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歷久彌新,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紅軍縣”后人不忘初心、奮勇前行。“脫貧不是等靠要,齊心摘下貧困帽”,行走在興國縣的鄉村田野,一個個勵志奮進的標語提醒“老鄉們”,興國縣正在進行一場反貧困斗爭的大決戰。這些標語讓人感受到,一個個自強不息的人用勤勞的雙手改變貧困的現狀,一條條脫貧致富的新路不斷伸向遠方。

“四朵金花”初長成,革命精神永傳承

鄉村道路已經褪去泥濘不堪的樣子,50歲的姚良涵拎著工具包,剛到家,一個小女孩歡呼著跑出家門:“爸爸,這次我又得了三好學生,你看我的獎狀。”

在興國縣崇賢鄉北勝村,姚良涵是紅軍后代,太爺爺姚士龍1929年參加革命,是紅三軍團排長。姚良涵婚后育有四個女兒,6年前一場疾病奪走了妻子的生命,撫養后代的重任壓在了姚良涵一個人身上,他一邊做著水電工,一邊拉扯4個孩子。2018年,姚良涵一家被認定為貧困戶。

盡管經濟困難,姚良涵始終認為讀書是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再困難也要讓四個女娃念下去,誰說女子不如男呢!

興國縣地處革命老區,經濟基礎較差,脫貧任務艱巨,近年以來,自然資源部定點幫扶興國縣,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興國的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興國縣委政府的指導下,碧桂園得以順利開展扶貧工作。2018年,碧桂園扶貧團隊進駐興國,北勝村被劃入其定點幫扶村之一。得知姚良涵的家庭狀況,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從2018年11月開始對姚良涵4個孩子開展碧桂園紅軍子弟獎學金、光華助學金等幫扶,兩年來共資助近1萬元。

這筆錢相當於姚良涵半年的工資。除了繳納學雜費,他還給孩子們買了課外書籍,希望能夠開拓孩子們的視野。

姚良涵說:“四個女兒真的很讓我放心,現在有水電的活兒我就去做,今年打算考一個水電工資格証,讓自己能多掙點錢。我總跟孩子們說,女兒身也能做大將軍,讀好書才能報答所有幫助過她們的人。”

目前,老大姚欣欣、老二姚欣招在縣城實驗小學讀書,政府有政策免掉紅軍后代的學雜費,給姚良涵緩解了不少壓力。

在政府和愛心企業的幫扶下,姚良涵在2019年12月達到脫貧標准。2020年1月,他和兄弟一起在政府的安置區域建起了自建房。干淨的一樓是孩子們一起吃飯的地方,二樓有3個房間,一張書桌兩人對坐,整整齊齊地擺放著教科書和文具,床頭也有一些書,那是孩子們夜讀的書本。

女兒欣招最喜歡《七律長征》裡面的一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欣招對來家訪的碧桂園扶貧人方軍說,紅軍長征遇到那麼多困難都征服了,自己現在能安心讀書,就更不能懈怠了。

扶貧干部勇當先,脫貧攻堅有決心

碧桂園扶貧人方軍是興國縣土生土長的紅軍后代。

50多個村、10萬公裡路、680多個日夜,這是方軍一年零十個月走過的路。

蘇區時期,興國全縣23萬人口,參軍參戰的就達9.3萬人,為國捐軀5萬多人,姓名可考烈士達23179名,烈士數量居全國各縣之首。方軍的太爺爺就是其中一名烈士,當年作為信息聯絡員在前往均村鄉送重要情報時被敵軍殺害,年僅31歲。

秉承先輩的勇氣與信念,方軍成為碧桂園興國扶貧項目部一名扶貧人。在這之前,他做過農村電商銷售和電商培訓,但這種做法隻能讓能生產出較高品質農產品的村民受惠,覆蓋人數不多,要想幫助更多人,還需要更大的平台和更多元的方式。

2018年開展扶貧工作以來,方軍重點幫扶興國崇賢鄉北勝村、楓邊鄉茅坪村等四個深度貧困村,經過他的調研,這裡因地制宜發展起茶葉、灰鵝等產業。其中僅灰鵝產業,就帶動了當地近200余人增收。

隆坪鄉龍下村貧困戶王先元每次看到方軍都會主動上前打招呼。王先元家共5口人,兒子王烈民自2013年患上尿毒症后,需要長期進行血透維持生命,兒媳為此改嫁,女兒成為腎源供體,王先元說:“手術前后的治療費加上每月5000元的康復費,至今已花費了幾十萬元。”

2018年,方軍多次鼓勵王先元飼養灰鵝,傳授鵝苗的基本培育方法,並多次帶技術人員到王先元家上門指導。

碧桂園興國扶貧項目部今年再次為王先元提供種苗和欄舍補貼費1550元。通過飼養灰鵝,王先元年均增收了3000多元,“生活終於有奔頭”。再次見到方軍,65歲的王先元遠遠就招呼到,“來了,方老弟!快來看看我剛剛從吳老板那抓的灰鵝,長得可好了。”

一次次下鄉,方軍和很多貧困戶早已成了朋友,扶貧之外收獲的真摯情誼,已融入骨子裡,成為鞭策自己繼續前行的力量。

重走這條長征路,紅色旅游賦能脫貧攻堅

位於興國、泰和兩縣交界處的山峰“十八排”,海拔1176米,是興國縣第二高峰、泰和縣最高峰,因上山須經十八個橫排而得名。它不僅有深不見底的驚險山澗,還有被稱為“江南呼倫貝爾”的高山草甸。

風景如畫的十八排有遠近聞名的紅色歷史。第三次反圍剿時,紅軍從這裡突圍轉移到均村、永豐一帶,后在老營盤、高興竹篙山等地痛擊敵人,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

導游馮英介紹起十八排,總是滔滔不絕。半路出道的她是個地道的興國人,畢業后一直在廣州做傳媒,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茶園鄉,被十八排的高山草甸風車雲海震撼,便決心要把美麗的茶園十八排推介到全世界。

2018年,碧桂園扶貧辦看中茶園鄉十八排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意義,將之納入星火計劃·扶貧游學線路,聯合馮英團隊組織多批次紅色扶貧旅游專線,將企業黨建、紅色教育和脫貧攻堅結合,通過“走紅色線路、聽特色黨課、訪貧困農戶、購農特產品”,讓貧困戶吃上“旅游飯”。

76歲的紅軍后代余祖迎,就是十八排“紅色旅游”花名冊上的一名受益者。扶貧項目部得知他是低保貧困戶后,迅速展開幫扶,助其推廣紅薯干。紅色旅游發展起來后,余祖迎靠賣紅薯干年均增收3000多元。

因消費扶貧受益的不止余祖迎。碧桂園紅色旅游線路開設以來,來興國縣的游客逐漸增多,蜂蜜、茶油等茶園土特產名聲大噪,產生了一批農特產生產和銷售大戶,帶動大量貧困戶一起脫貧。據悉,目前十八排紅色旅游路線已接待游客超過300人次,帶動消費扶貧逾40萬元。

一張張榮譽,一面面錦旗,一封封感謝信,2年多的努力,700多個日夜的耕耘,碧桂園扶貧人方軍和他的伙伴們相信,脫貧並非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起點。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在努力,貴在堅持。在“造血扶貧”向“持續脫貧”的背后,12.5萬人脫貧,147個行政村退出貧困村行列,綜合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7%,興國於4月26日正式脫貧退出。

竭盡拼勁、韌勁和闖勁奮斗的鄉親們,用愚公移山志,托起了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熊鳳玲)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