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堂裡鄉村大學匾額
村民們在祠堂聽講座
小布鎮很多古祠堂都是紅色遺址
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大廳上方造型精美的月梁上,一幅新挂上的匾額,上書“鄉村大學”四個鎏金大字,構成了一幅既古朴又現代的和諧畫面。
這裡是寧都縣東山壩鎮小源村的曾氏祠堂。6月30日,該縣鄉村大學的一堂新書發布會和家風文化課正在祠堂裡舉行,這場活動請來了省裡著名教授、專家,還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參與。
寧都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幾乎村村都建有祠堂,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祠堂3300多座。在這一座座祠堂裡,飽含著大量的文化基因,古建文化、家風文化、紅色文化等在此相互交織。
近些年,寧都縣對古祠堂非常重視,不僅加以修繕保護,還深入挖掘、創新發展祠堂文化,並加入了新的時代元素,讓一座座古祠堂美起來、活起來。在古與新的碰撞中,寧都的一大批古祠堂,正煥發出新的光彩。
1
驚艷亮相,
古祠堂化身
鄉村大學
祠堂,又被稱作宗祠、祠室、家廟,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征,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記錄家族傳統與輝煌的聖殿,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
而從情感上講,一座座古祠堂,承載著一代代鄉親子嗣的濃厚“鄉愁”。
寧都縣東山壩鎮小源村的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曾氏祠堂,安然坐落在時光深處。走近祠堂,但見門前清水環繞,一池蓮花絢麗綻放,周邊綠樹成蔭,柳條依依。來到祠堂拱形院門前,隻見左上方挂著“鄉村大學”“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兩塊牌子。再往裡走,正門上寫著“曾氏家廟”四個遒勁大字。
風風雨雨數百年,這座中式古典設計的祠堂,馬頭牆依然高高聳立,青磚黛瓦美輪美奐,石雕磚雕栩栩如生,匾額柱楹趣意盎然,可謂是南方古祠堂的杰作。
一位曾姓村民告訴記者,這個祠堂是清代文學家曾燦的家祠。曾燦是清初著名文人集團“易堂九子”之一,以能詩著稱,曾編撰大型詩歌選本《過日集》,在當時影響巨大。
6月30日,恰逢與曾燦有關的《易堂九子的故事》新書首發式暨易堂文化講座,在曾氏祠堂裡舉行。此時的曾氏祠堂,儼然擁有了另一個雅號——鄉村大學。把祠堂變成講壇、把“大學”搬進祠堂,是寧都正在進行的傳承、弘揚祠堂文化的創新之舉。
今年的4月23日,經過了數月的籌備,寧都縣鄉村大學揭牌儀式在小源村曾氏祠堂舉行。當天,數以百計的鄉親鄰裡、大學教授、藝術家以及當地領導齊聚一堂,共同見証了祠堂裡鄉村大學的誕生。
“我們辦鄉村大學,把鄉村和大學這兩個名字糅合在一起,就是想把古代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起來,這是我們辦鄉村大學的初衷。”參與鄉村大學籌備工作的寧都縣政協副主席、鄉村大學副校長謝帆雲說。
鄉村大學成立后,雖然還處在探索階段,但一系列活動已經風風火火地開展起來。謝帆雲說,首先是開展了幾場家風教育,他本人就為當地群眾講了一場家規家訓課,講完后他還要求鄉鎮干部也到祠堂裡面去講,把家譜裡的家規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照,這樣串起來說,更有貼近性和吸引力。
還有一堂課,讓小源村的老百姓印象深刻。那是一堂關於科技和農業培訓的課,講課的是北京科技大學等幾所首都院校來的年輕博士們,作為青年科學家聯盟的成員,來贛南老區授課。村民曾峰泉說:“七八個年輕的博士,都非常有學問,就在我們的祠堂裡講科普(知識),講的水平也很高,聽的人也多,祠堂裡都坐不下了。就請他們到縣裡的大劇院開講座,1200人的大廳,又坐滿了,很受歡迎。”
鄉村大學的系列活動,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寧都的文化影響力。謝帆雲說,一方面是請進來,另一方面是走出去。他們組織了縣內外祠堂文化專家,走進北京大學、中國人大等四所高校,舉辦了“祠堂文化進京談”系列巡回講座活動,受到高校師生的歡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各高校講座現場,與會專家學者們分別圍繞《祠堂文化與鄉村生活——社會學的視角》《祠堂之美》《歷史長河中的祠堂》《祠堂生活與社會治理》等主題,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展開了生動形象的闡述和分享。對什麼是祠堂、祠堂的功能、祠堂與中國革命、祠堂的歷史意義等一個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地講解,把大家帶入了以祠堂文化為元素的時空隧道,開啟了一段以傳統祠堂文化為主題的文化之旅。
如今,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的曾氏祠堂,其鄉村大學的教育功能被大大激發出來。這裡是激發藝術家創作靈感的“泉眼”,在祠堂的牆上,縣裡的書法家用精湛筆觸介紹了鄉村大學的簡介,美術家、攝影家用自己絢麗多彩的畫面裝點了祠堂。往后,他們也可以用筆和鏡頭將祠堂、客家文化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這裡將會是十裡鄉親汲取正能量的“新載體”,“忠、孝、廉、節”簡單四字家風,用剪紙藝術挂在祠堂的上堂,教育著族人、后輩。這裡還有電影院,晚上,伴著星星和月亮,孩子們和父母並排坐在長凳上,在家門口就能品味豐盛的文化大餐。
“政府能把鄉村大學這麼好的一個項目放到小源村,放到我們曾氏祠堂,不僅能把原本難於管理的閑置祠堂有效利用起來、管理起來,讓古祠堂美起來、活起來,也方便了我們這些曾氏兒女和周邊群眾的學習和休閑生活,更重要的是古祠堂變得更有內涵了。”村支書曾志華對鄉村大學的未來無限憧憬。
2
精心守護,紅色遺存讓祠堂熠熠生輝
在寧都數以千計的祠堂裡,還有一類祠堂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革命戰爭時期,作為中央蘇區相關重要機構的駐地或活動場所,這類祠堂有大量的紅色文化遺存。
寧都是中央蘇區核心縣份,是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和重要戰場,還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長期的革命實踐,留下了豐厚的紅色革命遺址群。小布鎮是寧都縣紅色舊址保存最多、最完整的鄉鎮,其中有享譽全國的中國工農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中共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等18處紅色革命遺址,還有紅軍標語、壁畫100余幅,文件、文告、實物、回憶錄等歷史文物200余件。
留住革命記憶、傳承紅色根脈,這讓古祠堂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小布鎮赤坎村的“龔氏祠堂”,曾是蘇區中央、中革軍委成立地、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紅軍的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也誕生在此。走進祠堂內,朱德辦公室、報房、發電機、充電機等物品依次陳列。此外,祠堂內還展示出大量的圖片、文字,時光也仿佛回到了那段炮火紛飛的歲月。
據介紹,1931年1月6日,遵照毛澤東、朱德的指示,紅一方面軍利用在第一次反“圍剿”戰役中繳獲的“一部半電台”,在小布鎮赤坎村龔家祠堂開展無線電工作,開創了我軍無線電工作的先河。2007年7月,總參三部和寧都縣聯合修繕舊址,本著修舊如舊、真實再現原貌的原則進行維護修復,如今,這裡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加強國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地方。
在龔家祠堂旁邊,有座“熊氏宗祠”,是紅一方面軍總交通隊舊址。走進這處舊址,住在裡面的熊氏后人,今年60多歲的熊天星迎上前來,熱情地向我們介紹遺址的故事。“1931年1月至2月下旬,紅一方面軍總交通隊駐扎在這裡,黃志金同志任隊長,馮文彬任政委,他們主要利用騎馬、走路的方式傳遞信息、情報。你看,這些牆上的標語,都是當年紅軍留下來的,有10多條呢。二樓是紅軍將領住宿的地方,牆上還寫了很多注意事項,現在還看得清清楚楚。”熊天星帶著記者一路察看,雖身患殘疾,腿腳不便,但情緒高昂。
說起這處清代祖宗傳下來的宅子,熊天星說他已經在這裡住了幾十年。“政府不僅出錢幫我修好了房子,還請我在此當看護員,讓我守護這些文物。現在來這裡參觀紅色文化的游客也多了起來,我還可以賣些蜂蜜、小布岩茶等土特產,補貼點生活。”熊天星說,隻要是走進祠堂的游客,他不僅會免費解說,還免費泡茶給大家喝,作為紅土地上的后人,他要讓人們感受到蘇區人民的熱情。
寧都縣博物館館長郭躍峰介紹,寧都縣擁有革命舊址眾多,僅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就有87處,其中“國保”2處,“省保”9處,以前,由於經費投入不足,年久失修,許多資源破損嚴重。近幾年來,寧都縣抓住蘇區振興的機遇,堅持“保護修繕,展示利用,環境整治”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加大對革命舊址的保護、傳承、利用力度,使紅色之魂深深扎根於贛南大地。
同時,針對部分舊址舊居內的祠堂、民居等房屋,當地還進行產權置換,並通過思想引導提升村民文物保護觀念,使其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到革命舊址舊居的保護修繕隊伍中來。在進行保護性修繕時,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採用原工藝、原材料、原做法對革命遺址進行保護,確保“修舊如舊”,真正留住文物的根。
3
承古出新,祠堂文化煥發新光彩
在寧都,一座座歷史悠久的古祠堂,正在被注入新時代的新元素。在古與新的融合與呼應中,祠堂文化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鄉村文化振興與鄉村社會治理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2019年4月,為加強古祠堂的保護利用,贛州市政府出台《贛州古祠堂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方案》,爭取用4年時間(2019-2022),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逐步建立古祠堂建筑保護利用長效機制,把贛州古祠堂打造成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加強社會治理的重要陣地和弘揚文明鄉風的重要平台。《方案》提出,贛州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通過開展古祠堂普查、分類建立保護名錄、實施挂牌保護、維修工程等措施,加強對古祠堂的保護利用。
如今,在利好政策的引導下,寧都各鄉鎮根據各自的特色,紛紛利用祠堂辦起了“鄉村大學”“紅色課堂”“村史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陣地”等,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
小布鎮木坑村的張姓祠堂,以往一貫給人庄嚴肅穆的印象,除了重要節日或舉辦活動,其他時間很少有人會去。如今在祠堂前,架起了一座時尚的籃球架,修好了籃球場,以往安靜的地方,如今也變得熱鬧了起來。
“我們年輕人以前很少會來關注祠堂文化,現在有空就會來打球,休息間隙也會走進祠堂,了解自己的家族與先人,學習與弘揚他們的家風。”木坑村的一位年輕村民如是說。
雖然祠堂建在鄉村,但是祠堂文化卻能走向廣闊天地。謝帆雲告訴記者,為了傳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寧都縣以祠堂文化為抓手,接連舉辦了“祠堂文化進京談”“祠堂文化進校園”“尋根文化游”等活動,激發大家對傳統祠堂文化的思想碰撞,勾起大家的濃濃鄉愁。在尊重、保護、傳承古祠堂傳統功能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歷史文化和社會教育價值,合理利用古祠堂,將古祠堂打造成多愁記憶的殿堂、鄉風建設的陣地、鄉俗傳承的平台,助力鄉村文化的振興。
對寧都如此重視祠堂文化,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劉后濱給予高度贊賞。他認為,祠堂文化在傳統社會裡所蘊含的文化資源,尤其是先進文化的一些資源要素,值得人們去發掘。另外,優秀傳統文化還需要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在轉換過程中要探索如何突破瓶頸、合理創新,讓祠堂文化先進的東西能活化起來,在當前美麗鄉村建設當中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贛州市博物館研究員萬幼楠認為:“贛南的祠堂文化非常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祠堂文化應該創造性的轉化利用,用祖宗留下的祠堂文化中美與禮的精華,讓古老的祠堂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的時代生機,讓祠堂成為當今客家后人們都認同和自豪的新時代文化地標和新的精神家園。”
(記者 毛江凡 鐘金平 實習生 鄧竹青)(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毛江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