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變”字當頭創新路 高質量發展鋪新卷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2021年05月22日17:16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在產業發展上“創新求變”,在營商環境上“改革謀變”,在鄉村振興上“窮則思變”,依托創新鏈培育產業鏈,率先推行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的延時錯時預約服務,低產桔園變高產農田,廢棄礦山變康養小鎮,人民生活水平節節攀升……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兩年來,江西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緊扣一個“變”字,以變應變,加快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江西篇章。

創新求變:搭平台給政策,發展動能充沛

在江西省贛江新區中醫藥科創城內的中藥制造工藝與裝備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球首套未來中醫藥智慧診療、制造、服務系統裝備日前進入試運行。這台由江西中醫藥大學研發的裝備,實現了中醫智能診療、調劑、配送、科學服藥指導等全鏈條醫療服務,讓病人更方便就診,快捷吃上好藥,輕鬆治好病。

這是贛江新區依托創新鏈培育產業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包括中藥制造工藝與裝備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內的一大批高標准、高科技的研發機構和平台先后落地,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高層次科研人員集聚在此,展現出贛江新區強大的創新能力。

贛江新區中藥國家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 (贛江新區供圖)

在新型研發機構的引領下,贛江新區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成立4年多以來,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翻了5倍,省級以上研發平台翻了近7倍﹔R&D(研發)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以及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南昌縣(小藍經開區)與國內多個知名研究單位合作設立創新平台。短短幾年,創新創造活力得以激發,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平台帶來的“科技紅利”正在顯現。

“公司注冊一年便實現量產,並接到了上市企業的訂單。”南昌市芯合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紀愛民最近挺忙,MEMS(微機電系統)產品量產設備的採購工作需要他親自推動。“這個‘成績’在半導體行業裡,算得上是‘優等生’了。”紀愛民頗為自豪地說。

在企業注冊之前,紀愛民帶領的研發團隊已經在從事半導體芯片封裝技術的研發,但過程極為艱難。通過與研究院合作,紀愛民此前研發中碰到的難題迎刃而解。

“從0到1的突破,緣於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的助力,是他們把我們的企業孵化出來的。”紀愛民說。

創新平台不僅有助於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對於區域內主導產業優化升級亦有明顯的支撐作用。

近幾年,南昌縣(小藍經開區)圍繞汽車、醫藥、食品三大主導產業,提前部署建設創新平台,在精准高效服務當地主導產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南昌同興達精密光電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成奔攝

位於南昌經開區的南昌同興達精密光電有限公司,是一家手機攝像頭生產企業,2020年以來,該公司銷售額“一路飆升”。今年第一季度,產值更是同比增長122.9%,延續高速增長態勢。

同興達每款產品的攝像頭,都得根據頭部客戶不同需求,不斷優化算法和差值。“成了一個項目,可生產小一年。經開區給予的研發補貼,幫助我們打開了市場。”該公司負責人說。

近年來,江西堅持以創新為引領,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創新發展的動能越來越充沛。2020年江西省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38.2%、22.1%,此兩項在“十三五”期間分別提高8.1、7.2個百分點,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江西省省長易煉紅表示,江西將依托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等國家級創新平台,努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金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形成以數字經濟為內核、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改革謀變: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作為中部省份,江西靠什麼來吸引人才、吸引資源、吸引項目?靠一流的營商環境!

在審批上做“減法”。江西大力推廣“六多合一”審批模式,現在全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由原來的200來天壓縮到120個工作日以內,企業開辦時間已經壓縮到2個工作日。

在監管上做“加法”。江西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實現了全覆蓋、常態化。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機制,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

在服務上做“乘法”。江西率先推行了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的延時錯時預約服務,打造全年365天“不打烊”的政務服務平台,全力幫助企業減負。近幾年,累計為企業減負6400多億元。

能簡必簡,能放就放,能優則優。

目前,工程建設項目直接發包備案的行業通常做法是紙質材料流轉,現場申請備案,備案過程材料多、耗時長。贛江新區改革服務流程,在江西省率先實現直接發包備案電子化。

相較於現行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制度,贛江新區以全方面優化招標投標領域營商環境為目標,助力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發包申請“網上辦”、發包備案“電子化”、發包信息“可查詢”。

萍鄉市安源區則在全省率先推出“媽媽式”服務,堅持便企利民、有事必應,建立“馬上辦、上門辦、聯合辦、容缺辦、幫代辦”機制,以快制勝。

該區還推進“一門一窗一網一鏈一次”政務服務,在江西率先打造集金融服務、市監服務、稅務服務、公安服務等100余項服務為一體的24小時智能自助服務區,全天候服務。聯企專班從審批到落地、開工、投產等提供“一站式”服務,企業實現“拎包入住”。從簽約到投產運營,聯同電子120天、舜源光電50天、鑫鴻盛科技40天,不斷刷新高新尖項目建成的“安源速度”。

如今,“雙輪驅動、兩翼齊飛”的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正成為安源區轉型發展的強力引擎。

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礦山修復后的景觀。 彭斌攝

開拓求變: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江西轉換陳舊狹隘的思維定勢,與時俱進,因地制宜,以變應變求發展。

南豐蜜桔是江西省南豐縣的支柱產業,更是當地的富民產業。然而,近幾年來,隨著種植量的增加,品質下降,市場競爭力下滑,單價逐年走低。

是固守南豐蜜桔吃老本?還是開拓求變找新路?關鍵時刻,南豐果斷退桔還田種糧,在調優南豐蜜桔產業結構的同時,推進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王建明今年51歲,作為土生土長的南豐人,靠著小小的蜜桔,他養活了一大家子人,還進城買了房子。他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將南豐蜜桔的種植面積擴大到100多畝﹔而將桔園改回稻田,隻用了短短半個月的時間。

近幾年,南豐蜜桔的品質有所下降,王建明嘗試改良品種,然而新品種不耐寒,一個冬天90%的桔樹被凍死。就在這個時候,南豐縣出台了相關政策,給主動退出南豐蜜桔種植的農戶以合理的補貼,如果改為種植水稻,還會有另外的農業補貼。

今年三月,王建明成為該政策的首批“吃螃蟹者”——將桔園改成了稻田。“如果再種新桔苗,要等四五年才能挂果﹔可如果改種水稻,政府補貼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而且種植水稻每年還有農業補貼,這筆賬很劃算。”王建明說。

南豐“退桔還田”,而安源則實現了“煤城蝶變”。走進萍鄉市安源區青山鎮的中醫藥養生小鎮,盛開的牡丹在萬綠叢中笑顏迎客,忙碌的工人們在這座土壤改良后的礦山上種植著芍藥、白芨、玉簪等藥材。

“滿山都是花香,周末好多城裡人來這裡游玩,我超市的生意比以前翻了一倍。”說起養生小鎮建設給村裡帶來的好處,青山鎮青山村一家超市的經營者漆磊打開了話匣子。

漆磊所在的青山村原是萍鄉市焦寶煤礦所在地,2012年關停的時候,已經開採了40年。“青山”成了千瘡百孔的礦山廢棄地,不少村民紛紛外遷。

治沉疴須下猛藥,以變求發展勢在必行。近年來,安源區抓緊落實國家礦山修復政策,在青山村建設了中醫藥健康養生小鎮。

小鎮客廳、康養游步道、中草藥種植園一一落成。修復后的青山村猶如重生,讓不少老住戶又回到這裡翻新房子,頤養天年。

目前,當地修復了廢棄礦山近1000畝,其中中草藥種植400多畝,帶動了周邊300余村民就業。

“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能忘記革命先輩、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習近平總書記最大的牽挂。

2020年,江西25個貧困縣、3058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歷史性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如今的贛鄱大地,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老區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江西省委書記劉奇表示,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開啟“十四五”新征程,我們將學好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加快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江西篇章,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 

(責編:羅娜、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