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風景更綠 家園更美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贛州實踐

2021年12月09日07:27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日前,崇義縣河長辦、檢察院、農業農村局聯合在陽明湖杰壩段水域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工作人員和村民將檢驗合格的280萬余尾鰱魚、鳙魚魚苗放入水中。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崇義縣先后在章江源頭、陽明湖庫區等多個水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已累計增殖放流1000萬余尾魚苗。增殖放流成為一項群眾性生態文明建設活動,這是贛州抓好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真實寫照。

作為贛江、東江源頭,贛州的水源涵養和水質淨化功能對江西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都有重要意義。歷史上,由於戰爭、礦山開發和特殊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贛州曾出現山體破壞、水土流失、水質下降以及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削弱等生態環境問題。

2016年底,贛州被列入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自此,贛州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修復模式,探索系統治理、全局治理新路徑。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贛州打破傳統生態保護管護分開、力量分散、權責分離等現狀,堅持系統推進、合力攻堅。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部實行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建立市縣鄉村組五級林長制和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體系,成立市縣兩級生態綜合執法機構,出台城區環境治理、飲用水水源保護、水土保持等生態法治條例。同時,制訂並落實項目、資金、績效評價等系列制度,多渠道籌措資金,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針對礦山環境破壞,水土流失以及水體污染等問題,尋烏積極實踐探索了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三同治”模式,採取種樹、植草、固土、定沙、潔水、淨流等生態和工程措施。生態修復后,村民的美麗家園又回來了。

創新模式,系統治理不止在廢棄礦山。為保障東江一江清水向南流、贛江一江清水入鄱湖,贛州按照小流域分區治理的思路,做好“保水護水”文章。溪流、湖泊採取岸上岸下植被修復、清淤疏浚,水上水下漁業整治、增殖放流等方式疏河理水,農村生活污水採用單戶式一體化污水厭氧處理、分散性多戶式氧化塘生化處理、片區式人工濕地歸集處理等方式治污潔水,實現了東江、贛江兩江清水送南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贛州找准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的最佳結合點,大力發展以旅游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以富硒蔬菜為主導的現代生態休閑農業,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如今,全市結合廢棄礦山修復建設了1萬余畝循環產業園,種植經濟林果3000余畝﹔通過土地整治發展起蔬菜、臍橙等農業特色產業5.2萬畝﹔修復災毀土地,推行2.5萬畝“水肥一體化”。(記者 唐 燕)

(責編:邱燁、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