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要聞

2022年共青城市高質量發展綜述:踔厲奮發謀發展 篤行不怠向未來

2023年01月12日08:23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歲末年初,喜訊頻傳:獲評中國最具特色基金小鎮,入選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范市,被評為全省首批數字經濟集聚區、全省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高新區入選省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共青羽絨服入選江西十大地域消費品牌,金牌控股獲批新三板上市……2022年,共青城市圍繞決戰“三城一區”、推進產城融合、實施“六大行動”、建設大美共青的總體要求,在鋪展新生中不斷汲取營養,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數據是最好的佐証:預計202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8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60.8億元,同比增長7.5%,總量、增幅均進入全省前二十﹔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0%和7.6%。

揚帆逐夢,奮楫篤行。一曲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正在引領技術產業變革﹔一篇文明實踐的“新篇章”正在續寫時代壯麗巨變﹔一個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共同富裕、城鄉融合、綠色發展的示范區正在鄱湖之濱呼之欲出。

念好“優”字訣

推動雙“一號工程”邁向更高水平

禮遇盛會,收獲機遇。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日前在深圳舉辦,遠隔千裡的共青城共襄大會的熱烈氣氛。會議隆重宣布全國首個百億雲上跨境生態園項目啟動。這標志著共青城市與騰訊雲邁入深入合作新階段。

與其他一站式數字化跨境電商服務平台相比,共青城騰訊雲上跨境生態園主要借助金融科技能力打造跨境貿易的金融新基建和數字新連接,構建支撐跨境電商產業發展的數字化供應鏈服務能力和數字化供應鏈金融能力,奮力打造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創新發展的“共青模式”。

“產業園在供應鏈服務方面有很多優勢,讓我們可以釋放更多發展潛力。”伴隨著軟件的交付,產業園迎來了首個入駐客戶——深圳市通拓科技有限公司。該企業為上市公司,去年交易額突破百億元。企業負責人表示,產業園對商品供應、物流、報關、保稅等服務實行集成管理,可提供一站式數字化跨境電商供應鏈服務,實現了跨境交易數據陽光化,幫助提升企業經營效率,降低運行成本。

“共青城市充分借助跨境電商綜試區的政策機遇,持續加大工作支持和服務力度。”該市數字經濟產業服務中心主任王應想表示,未來三年,該市將引進500家以上跨境電商企業入園,支撐跨境業務規模超300億元,為全省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示范。

作為全省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塊“試驗田”,共青城的成績令外界關注:與科大訊飛共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綠色金融、智慧民生“四大中心”﹔基金小鎮存續企業6400多家,認繳資金規模超3000億元﹔跨境電商產業園聚集企業730家,完成出口額7億美元……共青城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預計2022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5億元。

數字經濟百花齊放的背后,是優質營商環境提供的陽光雨露。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共青城市大力開展“進萬家門、排千企憂、解百姓難”作風建設大提升活動,在全市掀起了一場“提作風、優環境”的“大風暴”。該市出台共青城紓困解難48條,共青城支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20條,條條都是干貨。共青城市先后榮獲全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設示范縣、全省營商環境評價前10名,九江共青城高新區獲評“江西省第一屆十佳優化營商環境工業園區”。

“用氣方面,我們在上級政策基礎上,將補貼范圍擴大至全市所有用氣企業,補貼時間從4個月延長至7個月。”“共青共商”懇談會上,該市主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困難訴求,面對面答復、實打實解決。

企業提出訴求,政府現場回應,及時跟蹤督辦……定期召開“共青共商”懇談會制度是把老板當老師來尊敬,把企業家當科學家來尊重,真心真意支持企業、護航發展。自2021年9月以來,該市已召開13期懇談會,解決問題300多個,為市場主體減稅降費6.5億元。

優化營商環境的暖心服務不止於此,為使項目又好又快落地,共青城市組建項目代辦中心,為企業提供注冊、施工、驗收等全方位免費代辦服務,安排181名科級以上干部實行“一對一”聯企幫扶,變“企業跑腿”為“干部跑腿”,大幅簡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該中心自運行以來,已累計服務271個重大項目。

“共青城營商環境很有特色,企業全生命周期都有服務鏈,我們都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江西共氫瀛創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濤這樣評價。通過“刷臉”方式,實現“免証辦理”的客商在政務服務評價欄勾選了“五星”好評。

念好“新”字訣

推動工業發展邁向更高質量

板鴨起家、羽絨發家。紡織服裝作為共青城市首位產業,近一年來在轉型升級的深耕細作中成效明顯:“YAYA鴨鴨”獲評中國最具價值品牌500強,成功舉辦第三屆共青城市羽絨服裝周活動,共青羽絨服入選2022最受歡迎的江西十大地域消費品牌。

如今,這棵“老樹”發“新芽”、結“新果”,離不開共青城市委、市政府精准滴灌“注活水”。2022年5月,共青城市召開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釋放出強烈信號:共青城將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魄力和擔當,破除一切障礙,推進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將共青城打造成為“一座溫暖全世界的城市”。

“新政策讓我們看到了服裝產業的光明前景。”參會的江西省新邦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熊雯菲說的政策,指的是該市《加快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意見》在加快技改升級、完善產業平台、推進品牌建設、優化發展環境、推動行業自律等方面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

2022年國慶期間,可年生產羽絨服、棉服100萬件的江西省新邦服飾有限公司就利用生產空檔,引進了8條服裝智能吊挂系統。公司總經理熊雯菲介紹,普通生產線從開始到做出第一件成品要4至7天,而運用這套系統后,當天就可以出成品,8條吊挂流水線整年下來可將生產效率提高20%至25%。

轉型升級成為必然選擇,智能制造當是主要路徑,輝煌再現亟須創新引領。共青城市正在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用好武漢紡織大學共青城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共青分院等平台優勢,不斷加大產品研發和科技創新力度,增強核心競爭力。武漢紡織大學共青城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是該市加快紡織服裝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催化劑”。該院在為服裝企業提供服裝設計、面料研發、智能制造等領域技術攻關的同時,孵化出“青絨”系列服裝品牌,其產品將在今年3月的巴黎時裝周上展出。

傳統服裝產業“蝶變”,是共青城市探索“研究院+產業園”模式帶來的最直觀變化。這一模式已成為該市產業集聚的“強磁場”。在該市通過“雙輪驅動”提升了平台吸附力,逐步形成從科研到產業一條龍集群的還有:南昌大學共青城光氫儲技術研究院及泛半導體裝備產業園,已聚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0余家﹔中科院無人機組網遙感研究院引進了江西翱翔星雲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落戶。

產業升級不僅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還離不開招商引資不減速、不斷檔。“招商引資表面上看,招引的是項目,實際上優化的是產業資源整合,推動的是產業升級。”2022年末,共青城市舉行20個招商組團集結出征儀式,選派近百名招商干部啟程奔赴新的“戰場”。

號令起,“精銳”出征,該市聚焦“1+3+3”目標不動搖,堅持精准招商、主動服務,加快招引壯鏈延鏈補鏈強鏈的大項目、好項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像這種招商“大場面”,在共青城頻頻出現。

一年來,該市還創新招商方式,變“線下”招商為“雲端”招商。總投資50億元的江中杏林食裡項目,成為該市通過“雲招商”實現網絡簽約落戶的“50”項目。

2022年,該市累計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9個,總投資331.65億元﹔其中“5020”項目5個,一個個大而優項目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共青城市產業升級增添了強勁動能。

念好“質”字訣 推動“三城一區”邁向更大格局

每登高處,舉目成畫。目光隨共青大道向天際延展,直至澄碧藍天,城市景色尤為秀麗迤邐﹔甘露公園、北京路共享空間、山水潭公園等城市公園星羅棋布﹔一處處景色如油畫般交織鋪展。

山的麗美,水的靈秀,是共青城亮麗的生態“底色”,進而淬煉出生態文明的精彩“成色”。一年來,共青城堅持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重大項目45個,完成整體老舊小區改造項目3個和小游園12個……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增強。

2022年國慶期間,“稀客”來訪,兩隻黑天鵝出現在山水潭公園,時而駐足湖邊、戲水覓食,時而仰起脖子、抬頭鳴叫,成為獨特風景,引得游人紛紛拍照記錄城市的美好。很難想象,這裡一年前還是條臭水溝。

為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共青城投資10億元,大力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修復湖泊及周邊的水環境及水生態系統,極大改善老城區防洪排澇能力和城市水環境,營造出水城相依、人水和諧的生態景觀﹔成功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省級實踐創新基地、全省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

生活在共青城的人們紛紛點贊身邊的新變化:公園多了,夜色亮了,城市大了,這種噴涌式的絢麗姿態讓人驚艷。自“南進西拓”戰略實施以來,以高鐵新城、通航新城、科教新城為中心的“三城”建設如火如荼﹔以九江共青城高新區為中心的“一區”建設快馬加鞭。

位於共青科教城學府大道以南的施工工地機聲轟隆、場面火熱。一輛輛重型卡車好似戰馬飛奔,一台台夯土機猶如勇士擂鼓。今年9月,這塊工地將迎來南昌應用技術師范學院共青校區、南昌工學院共青校區兩所高校入駐辦學,將新增5萬大學生。通用機場即將完工、高鐵東站啟動建設、中醫院加緊施工……當前,共青城“三城”正以大項目引領,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城市新空間。

在九江共青城高新區,新興氣象也不斷展現: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共青產教融合基地一期項目、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共青產教融合基地一期項目將於今年9月啟用。同時,九江共青城高新區正積極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已洽談46個項目,其中22個項目已完成收儲或基本完成盤活處置。

大道通衢,縱橫通暢。共青城市的建成區面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大,其城市“骨架”日新月異,一條條嶄新的道路讓市民的出行越來越舒心。

“黃泥垱公路順利貫通,我們近萬名村民不再繞路,縱貫集鎮、直通城區。”金壟村村民認為該市獲評2022年“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實至名歸。曾經道路不通,村民要多繞數公裡才能到集鎮。而今,黃泥垱公路、鄉村風景道路、漿潭聯圩路等道路的修建,使各鄉鎮、村組聯珠成線、交相輝映。

“毛細血管”在有序暢通,“主動脈”也在不斷擴張。 昌九大道改線工程、五四大道東延伸線等重大項目啟動建設,永盛路北延伸線工程提前建成通車,通航大道即將完工……一年來,共青城市實施交通項目18個,新建、改造道路70公裡,城鄉路網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形態實現整體升級。

念好“惠”字訣

推動民生福祉邁向更高標准

共青城市“民生溫度”冷暖,一組數據就可看清“刻度”:2022年,該市民生領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5%。一年來,共青城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之以恆增進民生福祉。

“來,放鬆。屈膝,伸直……”早上八點,伴隨著治療師的口令,7歲的小康(化名)在共青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開始了一天的康復訓練。2018年,其父李岩辭掉了工作,專職照顧孩子。這些年,他一直在為小康的康復訓練發愁。

2022年3月,總投資1300萬元的共青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揭牌運營,讓特殊兒童能在家門口享有康復服務。李岩聞訊便早早趕去、安心地辦理了入住。“目前,收治了36名特殊寶寶,他們把中心當成了幼兒園,這裡就是他們的家。”該中心副院長劉得樑如是說。

共青城市積極實施0至7周歲搶救性兒童康復項目。截至目前,該市共為36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救助,發放兒童康復救助資金55萬元、殘疾兒童康復訓練家長陪護補助近6萬元。越來越多的“李岩”,在孩子生活學習上沒有后顧之憂。

小事連著民心、大事連著民生。共青城市堅持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拿出更多有溫度、有實效的舉措,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暖心小事”,繪制出民生“大幸福”。

教育一直是市委、市政府最大的牽挂。以前,共青城的學子外出四處求學﹔現在,外地學子紛紛來到共青城求學,這種“反轉”讓共青城學位越來越“緊張”。為了解決好學位的問題,該市加大基礎教育投入,4所幼兒園(托育中心)順利開園,高新區學校初中部、共青城第二小學建成使用,新增學位7200多個。

農村供水保障是共青城市重點推進的惠民工程。共青城市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網工程作為關鍵環節,於2022年8月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2.51億元,總長約271公裡,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城鄉用水“同網、同質、同服務”。該項目負責人表示,“計劃在春節前全部完成主管網,下一步進行鄉村支管建設。”

“小區越來越漂亮,老百姓住得很舒服。”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路小區曾存在綠化缺失、路面破損、牆面老舊等問題。2022年9月,共青城市投入1200萬元對上海路等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小區的歷史遺留問題徹底解決,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真正實現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轉變。

“每天不到7元錢,就能吃上2頓營養豐富、葷素搭配、熱氣騰騰的飯菜了。”在共青城市江益街居委會“幸福食堂”,八九位“留守老人”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午餐。這些老人大多存在“吃飯難、 吃飯愁”的問題。揪住這一痛點,共青城市按照“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掏一點、社會捐一點”的方式,讓老人吃得舒心又健康。近一年來,共青城市建成社區居家養老中心21個、農村老年人頤養之家34個。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住有所居……翻閱共青城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答卷”,一件件民生實事看得見、摸得著,一項項惠民舉措落地、落實,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大美共青”的“民生溫度”。(王 飛 王富忱 況 建 潘希佳 潘 成 李文琪)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