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江西宜黃:非遺正青春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2023年06月15日08:33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謝巧眉(左)正在表演宜黃戲《游園》 。受訪者供圖

22歲的謝巧眉是江西宜黃縣宜黃戲劇團的台柱子。

然而,從小到大,謝巧眉接觸最多的卻是採茶戲,直到參加工作之后,才慢慢接觸宜黃戲。得益於在學校積累的表演功底,短短兩三年時間,謝巧眉就成長為當地宜黃戲的“名角”,不僅深受當地老百姓歡迎,還拿下了省級表演大獎。

舞台之上的謝巧眉,水袖飄逸,步態輕盈,唱詞典雅,每年數十次的演出,每次演出總能吸引觀眾如潮,成為宜黃戲這個古老劇種重新煥發青春的生動注解。

《游園》驚艷

“小姐快走呀!”

“來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近日,在江西宜黃縣鳳凰山文化廣場,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正在舉行,22歲的謝巧眉和同事一起為大家帶來了一折宜黃戲的經典唱段——《牡丹亭》裡的《游園》。

這段讓人口齒生香的台詞是謝巧眉所扮演的杜麗娘的念白和唱段。

“《游園》我演過幾十場了,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剛開始找不到感覺,台詞記得滾瓜爛熟,但是理解不了,念唱都很生硬,后來演的多了,才能進入角色,體會到了杜麗娘初入后花園踏春時那種激動的心情。”謝巧眉說。

5分鐘的《游園》,謝巧眉在老師的指導下整整排了5個月。對於《游園》這折戲,雖然早已熟稔於心,但謝巧眉還是不敢大意。

為了准備這次演出,謝巧眉當天六點半就起床了,化妝,戴頭飾,先穿一件裡襯、再穿裙子,然后外面再套上一件粉紅色的大外套,一套流程下來,需要半個多小時。

7點半,謝巧眉和同事們抵達演出現場,接下來就是走位、彩排。上午9點,演出正式開始,現場早已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水袖飄逸,步態輕盈,唱詞典雅,謝巧眉一招一式盡顯杜麗娘的羞澀、腼腆和嫵媚,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在這個戲台上,謝巧眉已經演出過幾十場,每次演出后,謝巧眉都會復盤一下演出時的不足,防止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戲服很厚,今天這天又熱,出了汗,妝有一些花,不過還好,影響不大,總算拿下來了。”演出結束后,謝巧眉長吐了一口氣,感慨道。

“並不是沒人看,而是沒人演。”

謝巧眉現就職於宜黃戲劇團,畢業於撫州職業技術學院戲曲表演班。

宜黃戲是江西古老劇種之一,有300多年歷史,因發源於宜黃而得名,2006年被列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為了傳承好宜黃戲,宜黃縣和撫州市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委托培養協議,在該校建立宜黃戲人才培養基地,入選委培的學生還可以享受到學費、住宿費減免等政策。

目前該基地已經有20多人順利畢業,入職宜黃戲劇團,謝巧眉就是其中之一。

《盜仙草》是《游園》之外,謝巧眉最熟悉的戲。

謝巧眉在《盜仙草》中扮演白素貞的角色,介於青衣和武旦之間,不僅要唱,還要踢槍、翻跟頭,對氣息穩定有很高要求。

“排了大半年,這部戲台詞不多,但是動作很多,需要多練習才能熟練掌握。記得第一次在一個學校演出這個劇目的時候,因為太緊張,腦子裡一片空白,忘了台詞,所幸很快就想了起來,才沒有釀成表演事故。”謝巧眉說。

這個時長20分鐘的劇目,不僅是謝巧眉為畢業考核排練的“大戲”,也為她帶來了人生中第一個省級大獎——江西玉茗花戲劇節小戲復排劇目表演獎。

“說實話,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要傳承什麼文化,純粹是因為喜歡這個職業,喜歡表演,但是,經過這兩年的宜黃戲表演經歷,我才慢慢意識到自己肩上承擔的傳承的責任。”謝巧眉坦言。

在謝巧眉看來,宜黃戲並不是沒有人喜歡看,而是老百姓想看,但是會唱的人太少。如今,謝巧眉已經成長為宜黃戲劇團的“台柱子”,每年演出數十場,每到一地、每一次表演都能吸引觀者無數。

“青春力量”煥新非遺傳承

謝巧眉(左)正在表演宜黃戲《盜仙草》。 受訪者供圖

謝巧眉是宜黃縣桃陂鎮人,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宜黃人,然而,對於宜黃戲,直到進入劇團實習后,謝巧眉才有所接觸。

“小時候在祠堂裡看戲班子表演,都是採茶戲,在學校裡剛開始學的也是採茶戲,進入劇團實習后,才正兒八經的接觸到宜黃戲。”謝巧眉說。

在謝巧眉看來,採茶戲和宜黃戲在舞台上的身段大同小異,在唱腔上卻有很大區別。

比如:採茶戲的演員多用方言演唱,用的是大嗓子,比較簡單﹔而宜黃戲則用的是小嗓子,比較難,除了發音部位和採茶戲有很大區別外,宜黃戲一般也不用方言。

從採茶戲到宜黃戲,一樣的舞台,不一樣的命運。可以說,謝巧眉的經歷是宜黃戲從衰敗到復興曲折發展的一個縮影。

宜黃腔為京劇二黃腔之本源,和二黃腔的精致和委婉相比,宜黃腔更為粗獷,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宜黃戲最重要的“標本”價值也正是在於其原始、古朴的聲腔形態。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原宜黃戲劇團的解散,宜黃戲步入發展的低谷。2006年被列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宜黃戲才觸底反彈。

近年來,除了“校地合作”培養宜黃戲傳承人外,宜黃縣還大力開展宜黃戲進校園活動,通過在小學開辦宜黃戲班、成立興趣小組等形式,擴大學生戲曲愛好者隊伍。

宜黃戲傳承,關鍵在於發現和培養年輕的代表性傳承人,實現從學生到演員、從戲團骨干到戲曲傳人的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

得益於宜黃戲劇團的成立,如今,宜黃縣每年完成宜黃戲公益性演出100場左右,一些宜黃戲傳統劇目也得到了整理和復排。

更為可喜的是,像謝巧眉這樣的青年演員已經能夠在戲中“擔擔子、挑大梁”,宜黃戲這個古老的劇種正在重新煥發生機。

“宜黃戲傳承需要專業人士來做,這就需要給予演出人員必要保障,讓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文化傳承之中,讓宜黃戲走上正軌,代代相傳。”宜黃戲劇團團長唐光明說。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