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江西興國:支教路上 種下夢想的種子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實習生曾婉芩
2023年07月25日08:38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蘇王鵬向小朋友們宣講知識。楊澤涵攝

他們大多是退役復學的大學生,他們千裡迢迢,從江蘇南京來到江西興國的大山深處,開展暑期支教志願服務活動,為山區兒童送去關心和關愛,為當地兒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

日前,在興國縣杰村鄉白石小學,一群“兵哥哥”被孩子們圍得團團轉。“老師老師,你們以前是軍人啊?我也想當兵!”“老師老師,能說說部隊裡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嗎?”在杰村鄉的孩子們黏著前來支教的退役大學生士兵不斷發問之時,夢想的種子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扎根。

從“迷彩綠”到“志願紅”

滴滴滴……天剛蒙蒙亮,白石小學裡便傳來嘹亮哨音。

哨音來自蘇王鵬,是一名去年九月份退役的大學生士兵,也是此次志願服務隊的負責人。

參加公益支教活動的18名退役大學生士兵,均來自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綠色夢想”志願服務隊。

雖然已經退役,但蘇王鵬和隊友還是保留了在部隊的生活習慣,將部隊的優良傳統帶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始終保持著嚴明的組織紀律性。

聽著哨音起床,集結隊員,然后開始一天充實忙碌的支教生活。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蘇王鵬經常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剛剛退伍那段時間,很迷茫,悵然若失,總覺得一腔熱血無處可施。”蘇王鵬回憶說,於是,多學習、找事干、做服務,成了自己退伍后的主旋律。

主動對接社區、街道、車站、人武部門,關注殘障兒童、參加“愛心義賣”、幫助景區特殊人群推輪椅,搬運行李,與特殊群體的孩子聊天開解心結……

從學校到社會,短短幾個月時間,蘇王鵬和團隊成員一起完成了從“迷彩綠”到“志願紅”的徹底轉變。2023年4月,團隊還入選了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退役軍人關愛青少年志願服務隊。

昂首挺胸站上三尺講台

興國是著名的紅色老區,革命火種從這裡播撒全國。

杰村鄉地處贛南大山深處,杰村鄉白石小學裡留守兒童居多。對於孩子們來說,迫切希望打開自己的眼界,看看外面的世界。對於家長來說,暑假孩子有人照顧,自己也能在外安心務工。

於是,白石小學的張宇峰校長聯系上了以退役大學生士兵志願者為主的南京陽光志願服務團隊。

退役大學生士兵既有大學生的開闊眼界和知識文化,又有軍人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就這樣,南京陽光志願服務團隊所屬的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兵哥哥”們就來到了興國白石小學。

“我們之前也沒教過書,生怕教得不好耽誤小朋友的學習進度。”做志願服務蘇王鵬輕車熟路,但是支教確實頭一遭,繁重的備課壓力,讓蘇王鵬直言“壓力山大”。

小學初中的課本一遍遍翻、相關教輔材料一遍遍看、手工物料一遍遍做、上課內容一遍遍練。對於志願服務隊的隊員來說,徹夜討論、熬夜備課已是常態。

忐忑、緊張的情緒在站上講台的一瞬便煙消雲散,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文化課不在話下,體育、剪紙、手工等活動拓展課更是信手拈來。

在蘇王鵬他們來前,山區孩子們課余活動並不豐富。蘇王鵬們來之后,捏模型、剪窗花、做手工,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志願服務隊員們還將大學的選修課模式“移植”過來,給孩子們也開設了多種“選修課”,小朋友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

“咱們退伍士兵可不是全然隻有一身肌肉,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教起小朋友們可毫不含糊呢。”漸入佳境的蘇王鵬自豪地說。

“我還擔心這幫大學生呢,他們也都是孩子們,怎麼教得了孩子呢?但是上起課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專業得很嘞!”對於,志願服務隊員的表現,張宇峰校長也豎起大拇指。

行伍之風深植愛國情懷

隊列訓練可以增強同學們的紀律性,早晨40分鐘的隊列訓練是雷打不動的教學內容。

“挺胸抬頭,兩腿挺直小腹微收”“五指並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中指貼於褲縫。”學校裡的孩子還小,姿勢常常做不標准,蘇王鵬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逐一糾正學生們動作要領。

“我們大部分都是學校國旗護衛隊的教官,還有一位隊員參與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蘇王鵬說。

在白石小學,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成了同學們校園生活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升國旗、練隊列、唱軍歌,成了每天的必修課。志願者們整齊劃一的隊列動作展示,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愛國的種子。

“國防教育在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作風紀律養成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受到師資力量不足的限制,這方面的短板一直沒有得到補齊。”白石小學校長張宇峰說。

在張宇峰看來,退役大學生士兵的到來,讓孩子們看到了軍人的英姿和大學生的風採,描繪了更為廣闊的人生藍圖。

“護學路”上敞開心扉

白石小學裡留守兒童居多,他們的居住地也比較分散,有的孩子從家到學校沿途需要翻越幾個山頭,山路蜿蜒曲折。

45度或60度的陡峭山路,本就不好走。加之江西近期暴雨來襲,道路坑窪泥濘,還會有山體滑坡的風險。

“山路蜿蜒曲折,兩旁就是陡峭的懸崖。最遠的同學從家到學校4.8公裡,沿途還需要翻越三個山頭。”蘇王鵬和他的隊友們為小朋友們上下學的安危發愁。

8名退役大學生士兵主動承擔起孩子們上下學路上的護學任務,每日往返近20公裡6小時山路,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接孩子,下午放學后把孩子們安全送到家。

上學和回家的路上,隊員們和孩子一起唱軍歌,講紅色故事,說參軍趣事,拉近了與孩子們心靈距離,筑起了一道長長的山區“護學路”。“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山裡的孩子們在“兵老師”的護送下,嘹亮的軍歌唱響回家的山路。

在上下學的路上,孩子們還會主動說起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心情,還有自己的小煩惱、小願望。

“山裡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在成長的過程中比較自強、敏感。”蘇王鵬說,“有的時候我想幫他們拿書包,他們都不肯呢。”

“兵老師”們時刻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從心理咨詢輔導記錄、對策做法、輔導追蹤及效果等流程,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個人檔案,耐心解決小朋友們的煩惱困惑,滿足孩子們的情感需求。

張強(化名)小朋友歪歪扭扭地寫下:“以后,我會好好學習。上課不開小差、不打瞌睡。爭取成為和老師一樣的軍人。”

短短20天的支教服務很快就要結束,但是,他們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這是走出深山、改變命運的夢想,更是報效祖國、保家衛國的夢想。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