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大團治理強

靖安縣仁首鎮大團村是該縣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行政村。近年來,該村黨總支按照全縣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工作部署,推行網格化管理服務,建強網格黨組織,組織多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及時回應解決群眾訴求,推動黨建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優勢。
網格劃分精准化,鋪設鄉村治理“一張網”
連降暴雨時,及時轉移老人,幫助村民搬稻谷、搬電器﹔為因意外事故受傷的外出務工村民,爭取醫藥費、賠償金……在大團村網格員的努力下,村民一個個實際困難及時得到解決。
近年來,大團村黨總支在全面摸清地緣、人緣和人口數量等情況的基礎上,將全村劃分成20個網格,每個網格覆蓋100人至150人,在每個網格建立黨小組,安排黨員骨干擔任網格黨小組組長,為每個網格配備網格員,幫助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實現村內治理“一張網”。
“現在,村民看到公共設施損壞、村內垃圾亂堆,會將問題反映給網格員,網格員能處理的立即處理,處理不了的上報網格長,通過逐級上報、分級負責、限期處理,各類問題得到及時響應、及時解決。”大團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宗水介紹道。
不僅如此,大團村黨總支還圍繞基礎信息採集、隱患排查、服務管理、民生代辦服務等11個方面,明確了45項任務清單,並採取“隨時報告、每日匯報、每周碰頭、每月講評、每季考評、每年考核”的方式,加強對網格黨小組組長和網格員的規范管理。
服務群眾精細化,下足鄉村治理“硬功夫”
“在我們村,有事就找網格員,貼心著呢。”提及村裡的網格員,村民小徐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小徐因要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辭職從北京返鄉后,家裡失去主要經濟來源。網格員和聯戶黨員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及時向村黨總支反映。村黨總支與鎮裡的干部根據她的個人情況、學歷專業,推薦她到鎮衛生院務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為更好回應群眾訴求、精准服務群眾,村黨總支安排黨員下沉網格,組織全村40名有幫扶能力的黨員參與聯戶,在屋場、院落、休閑廣場等群眾活動較集中的地方,建立“群眾說事點”“群眾有事隨時說”等溝通渠道,不僅使村裡的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還讓黨群干群關系更融洽了。
“我們推行網格化管理服務,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帶動群眾、服務群眾,讓他們感受到黨組織和黨員就在身邊。”徐宗水說。
治理力量多元化,畫大鄉村治理“同心圓”
以前,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夠高。針對此情況,村黨總支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鄉風文明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組建志願服務隊伍,引導群眾從“被動”接受服務到“主動”為他人提供服務。
農民建房風貌管控,一直是村裡管理的老大難問題。村黨總支從老黨員、退伍軍人、退休村干部、退休教師等群體中,挑選講公道有威望的人員擔任建房巡查員,定期巡查建房情況,配合村干部勸導村民不亂搭亂建,有力促進了村庄環境的改善。
村黨總支還發動村裡的入黨積極分子、“五老”人員、鄉賢以及熱衷公益事業的村民,組建“近鄰”聯絡員隊伍,開展走訪探望“一老一小”、服務代辦、送藥上門等志願服務活動,示范帶動更多村民力所能及地為鄉鄰提供幫助。
此外,大團村還推出“積分制”,成立鄉風文明積分銀行,以戶為單位發放“積分存折”。如今,晒積分、比積分成了村民的“新時尚”,群眾參與公共事務、志願活動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鄰裡和睦、守望相助的文明村風越來越濃。(呂詩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