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讓古府文化“活”起來

2023年09月21日08:11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古府文化特色課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全媒體記者 付強攝

9月15日10時20分,一堂歷史文化特色課,在位於樟樹市臨江鎮的清江中學高三9班開講,受到了學生廣泛好評。這是該校打破傳統單一教學模式的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發展和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的有益嘗試。

臨江鎮,古稱臨江府,因臨贛江、袁河、蕭江,水陸交通發達而得名,曾下轄清江(今樟樹市)、新淦(今新干縣)、新喻(今新余市渝水區)、峽江共4縣,系我省古代四大名鎮之一。

“公元1021年,北宋真宗天禧五年,一陣嬰兒的啼哭聲劃破了江西這座古鎮的寂靜……”隨著該校嚴樂天老師生動講述,臨江鎮的一個個歷史場景躍然紙上。《清江縣古跡志》記載,因王安石之父王益時任臨江軍判官,故其子王安石生於此,后人將其出生的房屋稱為維崧堂。“維崧堂是在現在臨江鎮哪個地方?”對於學生提出的疑問,嚴樂天如數家珍——維崧堂即現在的樟樹市臨江鎮江西省榮軍醫院內,同時也是清江中學的舊址所在地。

臨江,不僅是王安石的出生地,更是眾多古代文人向往之地。宋紹聖元年,蘇軾在臨江小住一段時光,其弟蘇轍在瑞州府(今高安)任職,相距不到百裡,經常一起吟詩作對﹔明代文學家解縉乘舟路過臨江鎮,以詩歌記景:風挾鐘聲過渡口,月移樓影到江心﹔南宋理學家朱熹對臨江府亦情有獨鐘,寫下“千裡煙波一葉舟,三年已是兩經由”的句子。除了千年詩篇和歷史故事,臨江鎮還有許多名勝古跡。清江中學校長唐榕介紹,在學校隔壁的府前街與縣前街交會處,巍然屹立著一座醒目的明清建筑——大觀樓。大觀樓的基座由明代的青磚建立,三重飛檐、卯榫木質結構,內無一顆釘子,系我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省唯一一座現存完好清代府衙大門。同時,600余年歷史的萬壽宮青石門壁、赤雕木花、翔禽浮雕圖案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再加上吟香書屋、清江戶局、中洲試館等古跡名勝環繞學校,這給開設歷史文化特色課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教學安排,該校為全校3100名學生開設了這堂古府文化特色課,定在每周一下午第四節開講,每周課程都不一樣,有“你喜歡古府文化嗎,為什麼?”的討論課、古府文化歷史知識競賽、古府文化歷史人物評述、古府文化歷史故事演講、怎樣學習研究古府文化等課程,並組織學生前往實地探訪、講解等方式,讓臨江鎮一個個歷史故事、古跡名勝“活”起來。

為了更好地傳承家鄉文化,臨江鎮政府在清江中學附近建起了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的臨江鎮文博館,設有古府文化、古陶文化、中醫藥文化體驗區等。自該館開辦以來,便成為學生感受家鄉文化,培養熱愛家鄉,尊重文化意識,開闊學生視野的研學基地。

日前,清江中學的學生陸續來到該館體驗陶瓷拉坯。在機器的轉動下,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泥塑在一雙雙精巧的手中成型,有的被做成了碗碟,有的則被做成了陶罐……同時,現場解說員介紹,1973年,樟樹“吳城商代遺址”出土了原始瓷、陶器、石器等5000多件文物,有力否決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聽到這些,學生們連連稱贊,為家鄉的燦爛歷史文化感到驕傲與自豪。(全媒體記者 付 強)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