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海外教授中國書畫(僑界關注)

中國書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藝術殿堂中的瑰寶之一。在海外,華僑華人的中國書畫教學讓越來越多人開始感受到中華書畫文化的韻味。
海外懷源
2023年春節,在韓國首爾外國人學校,書畫老師楊玉賢指導學生在紅色宣紙上寫下對聯與“福”字,讓學生們在節日氛圍和漢字書寫中,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楊玉賢自5歲起學習書畫,與書畫相伴已有20余年。他說:“畫畫、練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到韓國后,有的朋友開始跟我學習書畫。”因為想跟著他學習書畫的人越來越多,楊玉賢索性將愛好發展為事業,開辦了面向華僑華人的書畫興趣班。
華裔孩子是興趣班的主要成員。“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楊玉賢說,“我堅持用中文授課,希望在華裔孩子心中播撒中華文化的種子。”
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進步讓楊玉賢由衷高興:“在海外傳承中華文化,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從筆尖到心間,幽幽墨香凝聚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情。楊玉賢說:“首爾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是書畫班的全勤學生。無論多忙,她都堅持學習書畫。她對我說,學習書畫讓她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是她思鄉時的情感寄托。”
每逢春節,楊玉賢總將身邊的華僑華人聚集在一起寫春聯。“大家將手寫的春聯貼於各自家門。這成為當地華僑華人的專屬符號。大家相互拜年,鄰裡像家人一樣親切。”他說。
書畫教學之余,楊玉賢積極參加各類書畫展。近期,他的書畫作品入選韓中文化交流年暨韓中建交30周年交流展。
他表示:“我會在傳播書畫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進步,努力將特點鮮明的中國書畫文化傳揚海外。”
教學相長
2013年中秋節,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階梯教室裡,一堂精彩的中國書畫課正在進行,學生們聚精會神。
書畫課的講師朱毅文是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海墨畫社會員。到墨爾本后,他受上海書法家協會委托,進行書畫調研,參加了不少文化交流活動。
“第一次在墨爾本講授書畫知識后,不少書畫愛好者找到我,表達了學習意願。於是,我便開始了書畫教學。”朱毅文回憶。
初到墨爾本,語言成為朱毅文書畫教學的首要障礙:“每次講課都需要專業人士在場翻譯,這降低了教學效率,也減少了課堂趣味性。”
教學相長,朱毅文逐漸克服了交流困難。一次,他受邀前往朋友開辦的“老舍茶館”教授中國書畫課,一名墨爾本學生的熱情讓他印象深刻。師從朱毅文兩年,這名學生學會了4種書法字體,還掌握了簡單的漢語。朱毅文也在授課過程中提高了英文水平。
在王羲之的《蘭亭序》裡思考中國古人對生命本質的追問、在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朱毅文重視探究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讓當地學生在欣賞筆墨線條之美的同時真正愛上書畫文化。
朱毅文說:“我的學生不僅會從美術語言角度理解中國書畫,還會試著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出發,理解書畫內涵。我相信,我的教學是有意義的。”
在海外進行中國書畫授課,材料獲取不易是難題之一。朱毅文說:“我正努力與更多機構合作,開拓獲取書畫材料的途徑,也嘗試結合西方油畫,讓更多人接受和喜愛中國書畫。”
教學之余,朱毅文還舉辦個人作品展覽,積極參加書畫義拍、義賣等活動。他經常將活動收益捐贈給當地慈善基金會,為公益事業盡一份力。
創新教學
在英國倫敦,一家中式風格的店鋪裡墨香四溢。這是陳梅芳創辦的書法工作坊,名為翰墨緣書社。每個月總有一些日子,一批書法愛好者齊聚於此,在陳梅芳的指引下研墨揮毫。
2011年,陳梅芳從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書法專業文憑后,赴英留學。在一次寫春聯的活動中,她發現,英國的書法愛好者頗多,便萌發了籌建書法工作坊的想法。2020年,她將這一想法落地。
工作坊的學生大多是英國人,缺乏漢字書寫基礎。陳梅芳循序漸進,從最基本的橫豎撇捺教起。等學生掌握基礎漢字后,再書寫簡短句子,提高書寫流暢度。“我會組織學生欣賞、臨摹書法大師的作品,鼓勵學生從中汲取養分。很多學生現在字都寫得不錯,還有了一定的中文水平。我很有成就感。”她說。
在陳梅芳看來,書法可以靜心養性。在教學中,她講述漢字、詩詞典故,讓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運用筆墨時,一呼一吸都在讓我們平靜下來,與文字產生思想碰撞。我希望將這種奇妙的精神體驗帶給學生。”
有一次參加一場朋友的婚禮,她用別出心裁的書法工藝品為新人送上祝福。她說:“我在玻璃杯上用書法字體雕刻出‘囍’字,‘囍’字中間用英文書法字體雕刻出新人的姓名首字母。”中英文書法的結合,也啟發了她的書法創作和教學。
“也許書法可以與更多物品結合。”陳梅芳帶領學生在燈籠、扇子等中國傳統工藝品上寫書法。“書法工藝品便於收藏,學生也覺得趣味十足。”
“新穎的書法載體固然有趣,傳統的筆墨紙硯才是書法藝術的靈魂。”陳梅芳說,“如今,我正在籌建規模更大的書法工作室,爭取與更多藝術機構合作,解決書法材料與場地稀缺的難題,努力拓寬傳播書法的途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