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承看贛州】
江西贛州:革命遺址“活”了,紅色記憶“亮”了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緊緊圍繞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的戰略定位,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加強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建設,實施對紅色革命遺址修繕保護和陳列布展項目,在紅色資源保護方面先行先試,探索了不少新路子。如今,革命遺址“活”了,紅色記憶“亮”了,紅色文化在青少年中代代相傳。
整體規劃 紅色資源保護走前列
贛州是原中央蘇區核心區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有13個“全紅縣”、15個“老區縣”,紅色遺址星羅棋布。為加強革命遺址的保護力度,近年來,贛州市加強整體規劃,打造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先行地。堅持規劃先行,按照“搶救一批、保護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啟動編制《贛州市紅色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總體規劃》,開展紅色資源調研普查,安排專項資金對革命遺址遺跡、烈士紀念設施等進行維護修繕。
“《贛州市革命遺址保護條例》為提升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水平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贛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條例》實施以來,贛州革命遺址因得到切實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而煥發生機,並助推了經濟社會發展。
在贛州,經過修繕保護和充分利用的紅色資源遍地開花:贛南省裁判部舊址成立了“長征源書畫院”﹔紅四軍物資保管處舊址成立了“於都縣理學文化研究會”﹔昔日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如今變身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於都核心展示園……
常態教育 打造紅色基因傳承主陣地
近日,嘹亮的歌聲在贛州市寧都縣趙博生烈士陵園上空飄揚。來自寧都第一小學趙博生班的少先隊員們懷著崇高的敬意,行隊禮,齊聲朗誦趙博生烈士的《革命精神之歌》,緬懷革命先烈。
“從建校伊始,寧都縣第一小學就與‘紅色基因’緊緊聯系在一起。”寧都縣第一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劉春介紹,為了能讓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銘記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學校將“趙博生烈士紀念墓”確立為少先隊大隊部的德育基地,每到清明都會組織全校少先隊員進園祭英,其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永遠繼承革命選志、發揚革命傳統。
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近年來,贛州市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鑄魂育人功能,善用社會“大課堂”,在全市廣泛開展“行走的思政課”主題實踐活動,推動思政工作守正創新,打造課內課外相貫通、教學實踐相銜接的“大思政課”,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師生,利用思政課或課余時間,到全市各類紅色革命舊址、博物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等場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思政課“動”起來、“活”起來。
同時,贛州市實施紅色文藝精品創作工程,大力扶持重大現實題材、革命題材、歷史題材創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贛州市紅色教育遍地開花。各條戰線、各個崗位、各個年齡層的人,從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紅色故事中,汲取著助推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奮進力量。
激勵擔當 紅色旅游助推高質量發展
“我們村最近在互聯網上可火了,每天進山的車跟趕集一樣,中秋國慶假期,我們小院生意很好,忙不過來。”在興國縣龍口鎮睦埠村,望著絡繹不絕的游客,“如意農家樂”老板陳名華臉上挂滿笑容。
睦埠村是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的故鄉。政府對睦埠村劉啟耀故居進行整體修繕保護,整合紅、綠、古資源發展旅游產業,唱響“討米革命、啟耀初心”紅色品牌,陳名華和鄉親們吃上了旅游飯。
睦埠是贛州眾多紅色村庄的一個代表,其發展印証了贛州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方法論”——始終堅持與旅游景點建設、古村落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相結合,持續改善民生,推動鄉村振興。
由於革命文物大多分布在鄉村,為進一步發揮其作用,贛州各地整合交通、水利、農業、扶貧等專項資金,打包用於文物保護所在村庄的綜合改造,統籌推進水、電、路、文化、衛生、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革命遺址維修過程中因地制宜開辟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農家書屋、群眾文化活動室、休閑娛樂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
回望來路,紅色始終滋養著贛南大地,贛州市將進一步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推動紅色文化成為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載體,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社會共識的寶貴財富,為新時代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