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獨具韻味的贛州東河戲

本報記者 楊顏菲
2023年11月04日07: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對帔上身,水鬢一戴,伴奏聲裡銅鑼一響,剛還嬉笑玩鬧的孩子們側身站好,眼神炯炯,架勢已經端起來,孩子們放聲唱著:“曹操臉上三分白,關公臉上一片鮮紅,張飛長矛顛倒挂,趙子龍可算得錦繡玲瓏呀……”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白鷺中心小學東河戲非遺傳習所,非遺傳承人馬玉蘭正在教授孩子們《牡丹對藥》選段。

東河戲是古老的江西地方劇種,最早源於白鷺古村。明代萬歷年間,有人將隻唱不做的“坐堂班”與有形無聲的“扮故事”合二為一,加上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間鑼鼓曲牌,搬上舞台演出,這就成為了后來的東河戲。

“如果說中國古代戲曲是一個大花園,東河戲就是這個大花園中一朵獨特的小花。”馬玉蘭介紹。

隨著時代的發展,東河戲廣征博採,吐故納新,逐步形成一個大型劇種,被譽為研究南方多聲腔劇種的“活化石”。全盛時期班社多達30余個,演出范圍逐步由贛南擴展到周邊的萬安、遂川、泰和等地以及福建寧化、連城、永安,還遠涉廣東梅縣、潮州、始興等地演出。

馬玉蘭介紹,東河戲有自己的鮮明特點。“臉譜不同於其他劇種,動作和身段特技都別具特色。”東河戲連台大戲古朴雄渾,氣氛熱烈,保持了人聲幫腔的特點,一人唱,眾人和﹔昆腔曲牌,笙簧同奏,細膩典雅﹔亂彈腔,板式多變,繁音急弦。

東河戲歷經數百年的積澱,藝術價值十分突出,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贛縣區文化館館長張英介紹:“為了保護和傳承東河戲,我們通過挖掘整理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進行搶救性保護,同時,大力開展東河戲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培訓。”

白鷺中心小學裡,到了課間操時間,獨特的旋律在操場上響起,孩子們伴隨著音樂做起了獨具特色的“東河戲韻律操”。

由於東河戲學習的時間較長,門檻也相對較高,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體會到東河戲的獨特魅力,馬玉蘭將東河戲經典曲牌《折柳陽關》、東河戲高腔音樂以及東河戲舞台表演肢體動作、指法、基本舞步等戲曲元素融入廣播體操,編創了東河戲韻律操。

“韻律操降低了孩子們接觸東河戲的門檻,”張英說,“在孩子們心裡播下種子,從小培養非遺的傳承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04日 第 07 版)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