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豐城: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江西省豐城市利用“一馬當先”網絡平台,在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中不斷提升檢視整改質量,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該市通過“一馬當先”平台共收集群眾各類訴求和意見建議34299件,馬上辦結33956件,辦結率達99%,實現了群眾訴求“一呼即應”“接訴即辦”。
優化平台功能,打造民聲“綠色通道”
豐城將“一馬當先”為民服務機制列為“書記領航”項目,作為主題教育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由該市市委書記領題推進。
結合群眾需求,精心開發了集廣播通知、報事流轉、志願活動、人才服務、信息公開、指揮調度等功能為一體的“一馬當先”平台升級版,搭建了基層網格地圖、小程序端、村屏端、電腦操作端、指揮大屏端等“一圖四端”平台框架,將小程序二維碼“全市一碼”張貼到鄉村兩級黨群服務中心、居民小區單元樓和農戶家門口。
群眾可拍照留存,隨時隨地用手機掃一掃,老年人還可以通過語音形式輸入,一鍵發布訴求、意見帖文,所在村(社區)黨組織能即時接收到語音提醒和帖文信息,實現“群眾發帖→平台接帖→組織派帖→干部領帖→集體評帖”一鏈條、一站式辦理。
強化多項舉措,推動服務提質增效
該市通過整合黨群服務中心、紅色驛站、幸福食堂等各類場所,建立鄉級民情直報中心33個、村級民情直報站(點)732個,覆蓋2836個基層網格,及時回應群眾關切﹔按照就近選賢和鄉鎮(街道)機關2人以上、村(社區)每個網格1人以上的配備要求,從“兩代表一委員”“五老”“一員三長”等人員中推選出2600多名素質高、身體好的民情信息員,幫助不會用、不願用小程序的群眾上報訴求。
同時,實行雙線辦結。規范“線上”辦結流程,建立“網格+村(社區)+鄉鎮(街道)+部門單位”協同處置機制﹔完善“線下”辦結機制,落實挂點縣級領導“包鄉制”,對網上辦不了的事項,推動責任單位協同高效履職,並發動該市13500多名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到社區報到,幫助居民上報訴求2170多條。鄉村兩級每月召開民情信息分析研判會,干部群眾面對面評議,實行全程辦實事公開。河洲街道和合社區居民希望有個老年人休閑去處,社區黨支部隨即召集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等進行協調,僅用一周時間就建成了寬敞明亮、功能齊全的老年活動中心,受到群眾稱贊。
常態檢視整改,實現成果“多維轉化”
市、鄉、村三級黨組織堅持將“一馬當先”平台作為主題教育線索問題、典型案例的信息源,對群眾帖文常態化進行梳理,重點做到三個轉化。
轉化為民生項目清單。對群眾帖文中涉及重點民生領域問題進行綜合研判,對反映比較集中的農貿市場建設、城區雨污管網和強弱電建設、城鄉路網建設、人居環境等7類問題,及時督促相關單位納入民生項目清單。梅林鎮譚城村謝家組一條穿村而過的水渠每逢暴雨就易引發水災,村民謝早江將此情況反映到村委會,村黨支部調查后上報到鎮裡,鎮黨委將該水渠列入2023年重大民生項目進行了全線改造,村民紛紛稱贊。
轉化為調查研究成果。結合群眾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該市研究確定“加速推進新城區基礎設施補短項目”“發展旅游產業”“優化政務服務環境”“實施‘童心港灣’項目”“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等一批重點課題,由該市四套班子領導干部領題開展調研。9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該市縣級領導干部採取問卷調查、座談交流、個別訪談等形式,對領題課題進行了深入調研,解決群眾訴求110多個,初步形成調研報告44個。
轉化為專項整治內容。對群眾反映比較強烈、長期沒有解決或容易反彈的突出問題,該市組織有關職能部門認真分析研判,將“耕地恢復”“形式主義加重基層負擔”等8個問題納入專項整治范圍,逐一制定整治方案,明確由市領導牽頭負責、相關職能部門主抓、鄉鎮(街道)各負其責,以項目化推進方式進行集中整治,呈現出以點帶面、系統施治、穩步推進的良好態勢,其中耕地恢復專項整治已恢復耕地面積10500.66畝。(曾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