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堅持保護第一、修舊如舊,實現陶瓷文化保護與文旅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江西景德鎮市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

讓千年窯火生生不息(人民眼·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本報記者 朱 磊 楊顏菲
2024年01月05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引子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考察調研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嚴格遵循保護第一、修舊如舊的要求,實現了陶瓷文化保護與文旅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千年瓷都”景德鎮老城區中心地帶,西鄰昌江,東至中華北路,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御窯廠遺址,以及御窯博物館、明清窯作群、周邊裡弄民居、陶瓷工業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存組成。曾經,這裡“陶陽十三裡,煙火十萬家”“窯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如今,陶陽裡正成長為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保存著相對完好的歷史文化肌理。眾多匠人在這裡傳承陶瓷制作等傳統技藝,來往游客在這裡品味和感悟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日前,記者走進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探訪老街區的變遷、老技藝的傳承,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代代守護。

修繕保護

堅持保護第一、修舊如舊,以徐家窯為主體的明清窯作群的修復為老街區保護探路

徐家窯,很多游客參訪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的第一站。看著老窯口前那一張張好奇、興奮的面孔,67歲的余喜來總會想起12年前的那個早春。

2012年2月的一天,余喜來接到時任江西省陶瓷公司經理劉子力的電話,邀請他一起看看徐家窯。

作為景德鎮歷史上保留完整的鎮窯,徐家窯在余喜來心中有著別樣的情感,“14歲那年,我跟著父親來到景德鎮建國瓷廠燒煉車間當工人,就在徐家窯燒制瓷器,一干好幾年,直到窯口停用。”

多年以后,當他跟隨劉子力再次走進徐家窯時,眼前的景象令他心疼:老窯口廢棄多年,隻剩下斷磚碎瓦。

“徐家窯外不遠就是景德鎮市中心,如果有一天這裡拆遷,隻需一輛鏟車、一個晚上,徐家窯和它承載的歷史就徹底湮滅了。”余喜來說,看到眼前的情形,他和劉子力當即下定決心,“要想方設法把徐家窯和周邊的制瓷作坊修繕保護起來!”

“我們希望在徐家窯周邊系統地展示陶瓷制作技藝和景德鎮制瓷歷史。”當年,劉子力精心准備了15頁幻燈片並來到國家有關部門,專門匯報了以徐家窯為主體、涵蓋周邊10余棟老舊坯房的保護與修繕計劃,得到積極回應。

不久,國家有關部門批復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項目,國家開發銀行隨后撥付了相關專項資金。2013年,以徐家窯為主體的明清窯作群修繕重建工作正式啟動。

同年,余喜來調任景德鎮建國瓷廠黨委書記,徐家窯修繕成為他的一項重要工作。“聽說要修徐家窯,很多老師傅甘願放棄其他掙錢的活計也要回來。”余喜來說,“老窯口修繕需要老師傅們參與,我們加以鼓勵引導,允許每一位參與修繕的師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老窯口的磚上。”

重修徐家窯,窯磚大小嚴格參照老窯磚標准燒制﹔近15萬塊磚,師傅們用了3個月,一塊一塊拼好弧形的窯面﹔窯工擔柴上窯的木板,大家憑著記憶手工制作。

“師傅們努力還原當年的生產生活場景,回憶哪個角落放著茶缸,油燈點在哪裡,椅子放在哪裡……”余喜來說。

“大家都有一個信念,就是讓到訪徐家窯的人真切感受到我們當年的生產生活場景,留住老窯磚承載的那段歷史與文化記憶。”指著窯前挂著的修復徐家窯后拍下的“全家福”,余喜來感慨,“這幾年,照片裡有的人已經去世,但他們的名字已成為徐家窯的一部分。”

2015年11月,以徐家窯為主體的明清窯作群修復基本完成。雖不是參與修復的工作人員,作為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時常來看徐家窯修繕,“沒想到,老窯口真的一點一點復原起來了。”

要修復的不止徐家窯。翁彥俊介紹,歷史上的陶陽裡曾集中了全國許多優秀工匠,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這裡仍是景德鎮陶瓷核心生產區域之一。后來隨著陶瓷機械化生產的普及,隧道窯等現代窯爐取代了傳統柴窯,陶陽裡及其所代表的手工制瓷業逐漸衰落,“老窯口被廢棄,老房子年久失修,基礎設施配套跟不上,各種私搭亂建影響了街區風貌,也給文物保護帶來風險。”

2016年初,景德鎮陶文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全權負責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復工作,劉子力成為公司第一任董事長。同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文物局等多個部門及江西省陸續投入專項資金、基金支持,景德鎮市正式啟動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修繕保護工作。

“以徐家窯為主體的明清窯作群的成功修復,走出了老街區保護的一條新路。”劉子力說,“雖然當時有人存在畏難情緒,也有人提出‘拆了重建’等不同意見,但景德鎮市委和市政府頂住了壓力,力主對陶陽裡進行保護性修繕。堅持保護第一、修舊如舊,是對歷史尊重、對后人負責。”

精細修復

調研先行,科學規劃,下繡花功夫修復,讓每一棟建筑、每一件瓷器、每一處細節都講述歷史

“老城還在嗎?”

2016年3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杰應劉子力之邀來到景德鎮,見面就問。目睹一些地方老城湮滅在新城建設中,對景德鎮能否保留一些老街區,張杰心裡有些吃不准。

用腳步尋找答案。之后半年,張杰帶團隊每天早出晚歸,老街巷走了一遍又一遍,規劃書改了一稿又一稿。陶陽裡的每個裡弄,他們都拍照記錄,對每座建筑的修建年代、建筑質量、價值評估等一一標注。

指著一份厚達40厘米的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規劃書,劉子力介紹,這是張杰團隊半年的調研成果,市裡據此制定了街區保護修繕的詳細規劃,“在制定規劃、保護修繕的過程中,有過不少觀點碰撞、調整論証,為的是讓修復工作更科學、更精細、更精准。”

一次,面對幾棟近代建筑是否拆除的問題,劉子力與張杰團隊各持己見。劉子力認為建筑本身文物價值較低,不如重建幾棟與周邊風格相統一的建筑。張杰團隊則認為,這是陶陽裡歷史的一部分,在不影響整體建設格局的前提下,應該保存下來。最終,劉子力被說服。“不斷討論碰撞,保護修復的整體思路日益清晰:大到一棟建筑,小到一組門窗、一個物件,不放棄對每一個歷史切片的保護,在精細化修復過程中,努力還原老街巷獨有的歷史文化肌理。”劉子力說。

精細化修復,體現在舉一反三、統一標准。一次,施工方正修復一棟民國時期老建筑的窗戶,劉子力見到后認為窗戶尺寸不准確,便帶施工人員走進老城區一座保存尚好的同時期老屋。仔細對比丈量后,施工人員心服口服,重新制定了修復方案。

為防止再出現類似問題,劉子力帶著規劃方和施工方代表,分門別類對老城代表性建筑的門窗進行實地測量,作為修復施工參照。這些不同年代景德鎮老房子的門窗等部件資料,一直保存在施工方的電腦裡。

精細化修復,點滴之間見匠心。漫步陶陽裡,牆壁上,斑駁的歷史印跡和當年的廣告標語被留存,作為一段歷史記憶的見証﹔道路上,為了讓磚縫裡像從前一樣長出青苔,工人們拿著小刮刀一點一點將三合土填進磚石縫隙……匠心打造,陶陽裡迎來新生。

“兒時記憶中的老建筑、老場景已消失多年,如今又重現眼前。”走在陶陽裡彎曲的裡弄裡,翁彥俊感慨。更讓他高興的是,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在陶陽裡落成,2021年正式對外開放。這個拿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設計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獎項一等獎的建筑群,讓從御窯廠遺址區域挖掘出的6000多箱瓷片和數千件瓷器,有了一個更好的家。

傍晚,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內,橘黃色的燈光照在紅磚窯上,給人以暖意。正在這裡舉辦的“瓷都千年”特展,吸引了眾多游客。站在明代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展櫃前,景德鎮御窯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郝國江自豪地介紹:“當年這款香薰共出土了6隻,2020年二次修復時,我有幸修復了其中一隻。現在還記得把它捧在手上的感覺,仿佛和歷史對話……”

鴨形香薰出土,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受制於材料和工藝,當年隻能進行簡單修復,拼接處的膠水已經泛黃。2020年,隨著御窯博物館的建設,為讓這些老物件以更好的狀態面對游客,御窯博物院對其進行二次修復。“面對48片殘片,從清理到備材,從修補到雕紋,我們既關注器型整體,更注重細節修復。”郝國江說,“比如鴨翅紋理模糊的地方,我們利用核雕等技術,用刻刀進行手工雕飾,一筆一畫刻出與舊有花紋走線、深淺一致的紋路。”

“精細化修復,還體現在對出土文物的精心呵護,讓文物和陶陽裡融為一體。”劉子力說,“通過精細化修復,要讓每一棟建筑、每一件瓷器、每一處細節都講述歷史,讓整個街區包裹著‘千年瓷都’的記憶,將往事與時光定格。”

守護技藝

吸引老匠人入駐,推動老手藝傳承,構筑有氣質底蘊的陶陽裡文化空間

“能不能推薦一下,我們也想進駐陶陽裡……”精細修復后的陶陽裡名氣漸長,余喜來常常接到老朋友的電話。

“能不能進駐,得看你手上的功夫現在怎麼樣。”余喜來總是這般回復。

見証了陶陽裡變化的余喜來,如今和20多位老工匠、老廠長們一道,在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裡弄管家”辦公室工作。作為裡弄管家,他們可以推薦匠人進駐,也幫著陶陽裡把好入駐商戶的技術門檻。

“物質空間的精細修復,為陶陽裡搭建了文化空間的骨架。我們還要守護傳承好傳統技藝,讓文化空間更加豐滿、更有氣質底蘊。”余喜來說。

這兩年,裡弄管家們常在街區裡弄探店,聽取商家建議,思考街區的發展方向。“陶陽裡不只是買賣陶瓷、銷售小商品的景區,還應成為匠人們的家園。”劉子力說,“目前,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200多家店鋪仍有余位,許多商戶想要進駐。我們嚴格標准,商戶沒有真手藝或者特色商品不多的,莫進。”

跟隨余喜來拐進畢家上弄的一家青花瓷工作室,不到200平方米的空間裡,擺放著各種陶瓷手工藝品。65歲的景德鎮傳統雕塑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憶民正教17歲的孫子劉佳忻在一個白盤坯上勾畫金魚戲水圖。他握住孫子的手,輕輕添上兩筆,魚尾立刻活靈活現。“在我們家,傳到我孫子這輩兒,就是四代人做陶瓷。”劉憶民說。

從小跟著母親學做陶瓷,劉憶民當年的工作室就在徐家窯旁的羅漢肚弄。后來隨著徐家窯衰落,他也搬離了陶陽裡。直到2016年,見到修復后的徐家窯,劉憶民激動難抑,又把工作室搬回了陶陽裡。

工作室內,一群年輕人正在聚精會神地練習作畫,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觀看。劉憶民不時走到幾名學徒身后,手把手地指導。“入駐陶陽裡有個規矩,就是希望我們多帶一些徒弟,多在老技藝的傳承上發揮作用。”劉憶民說。

走在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古朴別致的老屋街巷煥發神採,一項項傳承保護的手工技藝令人贊嘆:利坯師傅凝神聚氣,用利坯刀將快速旋轉的陶器削得光滑平整﹔上釉師傅用釉鞭勾住一個碗,在釉水裡輕輕一轉,碗身釉色均勻,碗口干干淨淨﹔畫茶花的師傅,寥寥幾筆,便在茶碗上繪出一朵茶花從花苞到枯萎的意境……

“很多老師傅都是當年景德鎮十大瓷廠的老手藝人。”劉子力介紹,近年來,景德鎮陶文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陶陽裡打造“非遺聚落”,已引入明清窯作群、四大名瓷館等陶瓷技藝業態。

“非遺聚落”打造好后,余喜來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把當年下崗或退休的老工人請回來,卻又擔心他們已經手藝生疏,“沒想到,走訪了20多人,家家屋裡都擺著當年吃飯的家伙,20多年了大家都還沒有丟掉手藝。”

2016年11月,作為景德鎮最大的柴窯,修繕好的徐家窯在停燒38年后成功復燒開窯。在此之前,余喜來帶著幾位經驗豐富的把樁師傅,用兩個月時間在全市征集了3000多件瓷坯,放到窯裡燒制。“雖然陶瓷已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但在老師傅心裡,手工燒制的瓷器色澤、紋理獨具特色,更凝結著匠心,代表著老技藝的傳承。”余喜來說,入窯工序復雜,光擺坯就要好幾天,但那些日子,他和幾位把樁師傅晝夜不停、樂在其中。

“點火!”隨著溫度變化,瓷坯窯變出萬千色彩與姿態。“從觀測孔中盯住爐火,隨時根據火焰顏色調整鬆柴送入量,考驗的就是老師傅的眼力和經驗。”余喜來說,第一爐窯燒制過程中,幾位老師傅輪流值班,絲毫不敢鬆懈,“大家都很興奮,終於圓了‘徐家窯一定會再燒起來’的夢。”

迄今為止,徐家窯燒制的瓷器市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老手藝燒制的產品,很受市場歡迎。”余喜來說,手工燒制瓷器技藝的延續,讓老手藝人能夠相互交流,學徒可以親身實踐,游客能夠參觀研學,傳統技藝得到更好傳承、發展。

目前,陶陽裡活躍著40多位瓷器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及300多名學徒,涵蓋包括“攣窯”(砌窯和補窯)、拉坯、利坯、燒窯、把樁等在內的全流程傳統陶瓷生產工藝。

文旅融合

挖掘、激活傳統文化資源,推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一場細雨淋濕了石階深巷,潤澤了青磚黛瓦墨脊。一陣古箏輕音傳至耳畔,循聲拐入程家上弄,便來到了任一心的“弄裡畫春秋”工作室。

身著蘇式刺繡古裝的任一心,邊沏茶邊向記者介紹自己: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來到景德鎮學習傳統的青花紋飾描繪技法,2019年在陶陽裡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進行技藝創作的同時開展文化宣傳。

“陶陽裡很古老,承載著流傳千年的技藝與記憶。它也很現代,可以包容各種創新創造。”任一心說,氤氳在陶陽裡的傳統文化氛圍裡,她萌生出以視頻短片形式推介景德鎮和陶瓷文化的想法,並與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拍攝團隊。

任一心向記者展示他們拍攝的一個短片:鏡頭從紫禁城拉到絲綢之路,耳畔響起絲路駝鈴,最終定格在陶陽裡﹔拉坯工匠手上泥土千變萬化,窯火燃起,窯工從窯爐裡取出精美的瓷器……“這是我們和景德鎮陶文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用於向游客推介陶瓷文化,讓更多游客了解、走進陶陽裡。”任一心說,“在短片制作過程中,公司幫著溝通協調、宣傳推介,給了我們很大支持。”

通過與陶文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這幾年任一心組建的拍攝團隊從3人增加到13人,制作了150多個短視頻,還依托陶瓷文化和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打造了漢服旅拍、蘇繡制作、陶瓷文創等多個文旅板塊內容,2022年這一板塊的營收近300萬元。

“以前,部分入駐陶陽裡的商家隻把這裡作為產品展示的窗口,營業額很低。2023年起,我們與商家探索聯營模式,不再按店鋪面積收取租金,而是採取營收保底、利潤分成的形式,以吸引更多活的業態入駐。”劉子力說,雙方聯營,陶文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為商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也讓商家更有歸屬感。

“這個展太贊了,快去打卡”“沒想到,陶瓷還能這麼看,這麼玩”……2022年10月,一場以“御窯天下·青花秘境”為名的陶瓷展覽在陶陽裡開幕。展覽打破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的空間局限,將御窯廠考古遺址展示區及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也納入展覽場域之中。結合線上游戲程序,游客可通過線上扮演窯工、督陶官等不同身份的角色,體驗陶瓷制作過程,實現線上、線下空間互聯。

“完全沒想到,原本計劃半年的展覽持續辦了近一年,吸引130多萬海內外游客前來參觀,30多萬人次參與線上互動。”翁彥俊邊說邊拿出厚厚的一本文集,裡面是印有鴨舌帽、鴨鴨傘、各式文化衫的文創產品設計圖案,“我們准備參照明代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的文物原型,打造卡通形象‘歲歲鴨’並推出相關文創產品吸引游客。”

“陶陽裡因瓷而生,更要因瓷而興。我們通過與文創企業合作、組織開辦各類文化展覽等形式,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街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劉子力介紹,2023年,陶陽裡旅游人次超過370萬。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為陶陽裡文旅融合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劉子力介紹,近年來,他們持續尋找過去搬離了陶陽裡的老住戶、老匠人,邀請他們回來走一走,錄一段視頻,留下一段口述史,“他們的故事,是老街區文化和歷史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