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陳曄光代表: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

帥筠 鄒玢琦
2024年03月09日11:45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如何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昌大學校長陳曄光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以下為訪談實錄:

人民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您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校長,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方面,有什麼考慮嗎?

陳曄光: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服務高質量發展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校在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和責任。

南昌大學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力爭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色科技創新、一流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在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實現新突破。

具體來講,我們將更加注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持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推進產教融合育人,完善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將更加主動地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搭建創新平台、優化創新機制、激發創新動能、打造創新成果,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好的科研創新生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將以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措施聚天下英才,全面拉高標杆,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評價體系,構筑高水平人才高地,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積極探索和貢獻。

人民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人。在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方面,您有什麼考慮?南昌大學有什麼好的經驗?

陳曄光:近年來,國家相關部委通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實施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優化人才資助體系、支持青年人才發展等多項舉措,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科技人才結構更加優化,科技人才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創新產出量質齊升。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已從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2023年我國高被引論文數排名世界第2位,佔世界比重為30.8%。科技人才聚集效應顯現。

我是2022年來到江西工作,近兩年來,我深切感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科研人員的創新環境和條件越來越好。過去的一年,江西通過實施一系列改革舉措,促進科研人員積極創新,科創能力不斷增強,為江西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四五”開局之年,江西出台《關於進一步推動南昌大學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擴大學校人事、科研、資產、招標採購、出國出境等管理自主權,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科研平台建設等方面給予學校大力支持,學校的辦學環境和科研環境得到有力提升。

近年來,南昌大學主動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不斷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力和活力。比如:學校瞄准區域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急需,採取“3+X”模式建立學科特區。學科特區享有自主聘用、自主薪酬、自主評聘職稱、自主績效考核等權利,建立破“五唯”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政策。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例,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風益院士團隊,探索出了“裝備與工藝協同、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協同、產業鏈和技術鏈上中下游協同、產學研協同、多學科交叉協同”等五個協同創新模式,該團隊在2015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后,持續突破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依靠核心技術,已孵化出上、中、下游企業19家,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每年帶動全國下游應用超過200億元產值。

同時,學校通過實施科技創新與產教融合績效評價、學科分類建設與資源配置、教師准聘長聘制等改革,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青年人才培育及學科交叉資助計劃等,不斷完善科研評價、學科發展和人才評價體系,支持青年人才發展,激發創新動力與活力。2023年,學校兩名教授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創造了連續三屆新增院士的歷史性成就。

人民網:良好的科研創新生態有助於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優化科研創新生態方面,您有什麼好的建議?

陳曄光: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科技強國的戰略意義提升到新的高度,政府工作報告也對加強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支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依賴於大批科技人才。我們需要持續優化科研創新生態,不斷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和活力。

我建議:一是持續鞏固基礎研究重要戰略地位。加大基礎研究科研投入,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平衡發展。二是完善科研評價體制機制。發揮學術共同體作用,依靠同行專家進行科研成果評價。完善分類評價,根據不同領域與具體需求,設定相應評價指標和要求。三是完善青年人才培育機制。發揮資深科技人才的傳幫帶作用。四是進一步發揮高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創新活力,激發創新動能。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