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高地”引領江西高質量發展
“鋼鐵駝隊”跨山越海,讓沒有出海口的江西把“家門口”變成了“出海口”﹔昔日廢棄煤礦荒山,如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園”……
近年來,江西奮力打造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高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江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色越來越足。
厚植縣域“獨門絕技” 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春節過后,會昌縣麻州鎮前豐村蔬菜種植基地一片繁忙,上海青、包菜、大白菜等蔬菜翠色欲滴,工人們正忙著採摘、稱重、裝筐,將新鮮蔬菜打包發往廣州、深圳的各大商超。
“基地成立有五六年了,現在佔地1000多畝。春節期間也沒閑著,基本上每天都有車發往大灣區輸送各類蔬菜,早上發車,當天就可以到灣區的各大農貿市場。”基地負責人王德芳說。
老區“菜園子”直連灣區“菜籃子”的背后,是會昌縣搶抓“融灣”機遇、趁勢而上的產業布局創新。提供政策支持、技術指導,助力企業“融灣”,將優質生態農產品推向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搭建老區直連灣區的供銷“高速路”——會昌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目前,會昌縣已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蔬菜生產基地10家,每年供深農產品銷售額超2億元,全縣10個產品被認定為“圳品”,認証數量位列全省第一。
贛州市中心城區高樓林立,公園、橋梁、快速路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人民網 朱海鵬攝
縣域興則江西興,縣域強則江西強。近年來,江西各地以特色厚植優勢,練就自己的“獨門絕技”:
地處贛東的山區小縣資溪,4萬多面包從業者,把1.6萬家門店開到全國千余個城市,培育了眾多家喻戶曉的烘焙品牌,該縣投資30億元規劃建設的5000畝面包食品產業城,成為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曾經“不生產一塊鋁錠”的安義縣,“無中生有”發展起鋁型材和鋁合金門窗產業,書寫了“一根鋁型材帶動一縣經濟發展”的傳奇。2023年,該縣鋁型材及門窗產業營收規模突破600億元,同比增長15%。
南豐縣以工業思維發展農業,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面激活龜鱉全產業鏈發展新引擎,全縣龜鱉產業年產值近30億元,獲評“中國龜鱉之鄉”,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立足資源稟賦,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江西縣域經濟發展正提質增效,以一域之光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增光,為打造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高地添彩。
“鋼鐵駝隊”跨山越海 “家門口”變“出海口”
春節剛過,南昌縣向塘鎮的江西展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車間裡一片熱火朝天,這裡生產的肥料,裝櫃后將通過南昌國際陸港到達出海口,然后通過海運運往非洲、歐洲和東南亞等地。
作為一家肥料以及化工品出口企業,以前,向海外客戶發貨要轉好幾個地方才能出海,手續繁瑣、耗時長,如今南昌國際陸港有了鐵路直達班列,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裝櫃出口手續,時間大幅縮短。
企業負責人高昕表示:“以前出口老撾,貨物到萬象要15天,現在通過南昌國際陸港隻需要6天,不需要中轉,直達萬象,綜合效益大幅提升。而且南昌國際陸港現在提供直達、鐵海等多種運輸方式。在外貿產品出口成本和時間上,我們已和沿海城市同類產品在同一起跑線上。”
出口手續減少了,辦理時間縮短了,出口額也隨之大幅上漲。“企業2019年出口營收隻有80萬美元,到2023年,出口額增加到了2300萬美元。”高昕說。
1月23日,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向塘鎮的南昌國際陸港,來回運轉的龍門吊在裝卸進出口貨物集裝箱。人民網 朱海鵬攝
目前,南昌國際陸港已開通9條國際直達班列和11條鐵海聯運集裝箱外貿班列,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出口企業1200余家,實現亞歐主要貨源地全覆蓋。
日漸增多的班列鳴笛起航,一列列“鋼鐵駝隊”從向塘鎮出發,跨山越海——作為內陸城市的南昌,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門口”。
物流暢則貿易通,貿易通則產業興。依托鐵路運輸優勢,當地正圍繞南昌國際陸港布局物流業務,推動現代物流、先進制造、特色服務等產業集聚發展。
“下一步將擴大開行版圖,豐富班列產品種類,構建立足南昌、輻射全省、面向全國、通達全球的綜合物流大通道。”南昌縣向塘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向塘鎮黨委書記萬耀華說。
以南昌國際陸港為代表,近年來,江西各地切實做好“雙向開放、惠通四方”的大文章,努力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服務開放:
在贛南,贛州探索贛州國際陸港、贛州綜合保稅區、中國(贛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四區融合”,贛州國際陸港班列開行總數及吞吐量位居全國內陸港口第一方陣,新時代內陸地區雙向開放新高地建設正酣。
在贛北,去年年底,隨著九江港口岸彭澤港區通過國家驗收,國門正式在長江溯流入贛第一縣彭澤打開,將這個沿江小縣和全球貨物貿易融為一體,為九江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提供強勁動力。
“全力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江西必須進一步深入實施大開放戰略,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改革服務開放。”江西師范大學蘇區振興研究院院長劉善慶說。
昔日廢棄煤礦荒山 今日農民增收“致富園”
豐城市洛市鎮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過去開採高峰時,全鎮有大小煤礦100余個,在崗職工達7000多人,職工家屬4萬余人。2019年以來落實相關政策,煤礦林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
“之前這一片都是荒山,因為煤礦開採的原因,植被被破壞,地表到處都是煤渣,一般的林木沒什麼經濟效益不說,還難以存活。而且那時候一到下雨天,下游的河道基本都是淤塞的。”洛市鎮下城村村民劉亞東回憶說。
思路一變天地寬。依托當地豐富的土地資源,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劉亞東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以及利用短視頻平台直播的方式推廣洛市馬家柚種植,打造馬家柚品牌。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種植在荒地的馬家柚已產生效益,當地的生態也逐步改善。據統計,下城村馬家柚種植基地經過不斷擴大,現佔地約1000畝,2023年,最先種下的一批馬家柚樹已實現經濟效益近50萬元。
“我們正在努力由資源依賴型向綠色生態農業轉型發展,以農促旅,開創洛市跨越式經濟發展新格局,打造一個宜業宜游的新洛市。”洛市鎮黨委書記龔雯表示。
3月7日,航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在江西,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武寧縣在7年前全國率先實施“林長制”,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破壞森林資源案件減少32%,森林覆蓋率超過76%,游客源源不斷涌入武寧,讓這裡的村民們端上了生態“金飯碗”。
上饒望仙谷景區原先是一個污染嚴重的廢棄礦區,近年來,當地推動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生態資本轉化,將廢棄礦山打造成了國家4A級景區。
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態飯,致富門路寬。江西“兩山”理論實踐成果日益彰顯,生態環境質量“這邊獨好”。
“我們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協同推動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西。”江西省發改委副主任劉兵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