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萍鄉湘東區老關鎮:盤活農村閑置資源

2024年03月26日15:56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老關鎮將發展庭院經濟有機融入鄉村振興的全過程,深挖庭院經濟“小而精”背后的“廣與深”,積極引導群眾以家庭為“主力軍”,以庭院為“主陣地”,盤活農村閑置資源,依托特色手工等加工產業,走出庭院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天氣晴好,樹影婆娑。暖洋洋的春風拂樹而過,“嘩啦啦”的樹葉聲伴隨著機器聲,奏響了緊湊繁忙的交響曲。

在老關鎮二鯉村的一假發配件加工點,村民徐運蓮正在縫紉機前有條不紊腳踩手推地制作假發配件,時不時和旁邊的“同事”嘮兩句家常:“家裡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我也不放心出去打工,忙完家裡的事情來這裡上班還能補貼家用。”她很滿意目前的生活狀態。

假發配件加工點設在一座民房裡,負責人溫方原先在浙江義烏假發行業打拼。回鄉創業后,了解到二鯉村很多村民以前在手套加工廠待過,基本的縫紉技術不在話下,便在村裡辦起了小規模假發配件加工廠。說是廠子其實有點“牽強”——這裡不限年齡、不限時間,廠子開在村民家中,左鄰右舍來往自如。他還允許免費領取縫紉機,直接搬回家去加工,十分人性化。“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且大部分是通過口口相傳、熟人介紹而來,算上在家裡加工的十幾人,差不多有三十幾位員工。”溫方說道,“他們拿的是計件工資,做好了就直接拿去上游工廠,銷路不愁,就是人手還不夠。”

汪偉國是加工點唯一的男工,負責某零部件封口工作,在外務工的他前些年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辭職回鄉,一邊照顧家裡八旬老母,一邊試圖在家門口找個工作。“主要是考慮身體原因,其次時間自由。做事發狠的話一天能掙百來塊。”

沿坡而下,不太起眼的地下車庫搖身一變成了加工半成品帆布手套的加工廠,還沒靠近就能聽見縫紉機此起彼伏的“嗒嗒嗒”聲。

“平時老板不會過來,房租是按照產量來定,由我負責計件,一袋手套按12元折算房租,沒想到鄉下人的車庫也能派上用場。”手套加工廠的“房東太太”王桂華說:“家務事處理完我就過來上班,生意好時,一個季度拿過七八千元工資。”

今年六十歲的楊紅萍也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了,除了照料家裡兩個還在上小學的孫子,她大部分時候都是“見縫插針”來上班:“剛剛回去蒸了飯,等會兒飯差不多熟了就回家炒菜給放學回來的孫子們吃,想做就做,想歇就歇,人照顧到了,錢也掙了。”

“庭院經濟用有限的空間開辟了廣闊的增收致富渠道,也給老百姓居家就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對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老關鎮鎮長黃榕榕表示。

設在二鯉村村民李顯家寬大院落中的安晴刺繡就業幫扶車間內,多名“繡娘”正忙著趕制訂單。剪著一頭短發的謝飛,正和同事分頭行動,用剪刀一一挑除十字繡上突出的線頭。謝飛是名殘疾人士,從未出去工作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干得得心應手,精神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

“因丈夫身體不好長期在家養病,我隻有外出務工。村干部得知我家情況后將我推薦到這,方便隨時照顧家裡。不需要加班加點,一年能有近兩萬元工資,我還蠻中意這份工作的。”快人快語的鄧桂蓮和同事一邊碼放著一件件精美的十字繡作品,一邊談起自己的家庭情況。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老關鎮以“授之以漁”的方式為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崗位,利用庭院經濟搭建起家門口的就業橋梁,提升脫貧戶“自我造血”功能,帶動村民致富增收。以二鯉村為例,三個“家庭工廠”共有100多名員工,從20歲到60歲,基本覆蓋各個年齡段。

“方寸庭院”聽著逼仄,卻處處彰顯“微”的智慧:“微”工廠、“微”農庄、“微”酒坊、“微”果林……老關鎮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鎮村聯手齊謀劃,在各村發動群眾宜種則種、宜產則產、宜商則商,推動鄉村振興與庭院經濟向“興”而行。(周雙萍、吳倩文)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