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江西小炒”盡在江西味道

2024年04月12日08:38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公元4世紀,雷次宗《豫章記》道:“嘉蔬精稻,擅味於八方。”這9個字是有文字記錄的對贛菜最早的評點。前4個字盛贊江西食材,后5個字則贊揚了贛地廚師們的高超烹飪技藝。

1300多年后,乾隆年間的知名“吃貨”袁枚,將江西米粉肉的詳細做法收入了他的美食著作《隨園食單》:“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面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時至今日,米粉肉依然是江西老表餐桌上的流行菜。雖說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但大體和《隨園食單》中的描述接近,隻不過很多人不再自己炒制蒸肉用的米粉了,而是用超市買來的已經調好味的蒸肉粉,墊底的白菜有時也換成芋頭、紅薯或土豆。

《隨園食單》在袁枚生前已印刷面世,而且一版再版,頗為暢銷。1798年袁枚去世,此后幾百年,《隨園食單》依然是美食家和“吃貨”們繞不開的常讀之書。《隨園食單》還不斷被餐飲從業者提起或引用,至今仍是很多大廚研發新菜的參考。

江西農耕文化歷史悠久,餐飲傾向農家菜風味。但江西自古文人眾多,特別是隨著書院教育昌盛,讀書求仕盛行,宋明時期,江西文化巨子噴薄而出,開宗立派,引領潮流﹔加上江西山清水秀、風景獨好,不管是慕名而來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還是本地成長的文人才子,都影響了贛地的飲食文化。很多菜肴都與名人“關系匪淺”,如朱元璋餓吃“流浪雞”、乾隆野游難忘“銀魚肉絲”、范仲淹贊賞“鄱湖魚米”等等,所以,江西菜又叫“文人菜”。

到了今天,贛菜的面貌發生了巨變,“文人菜”也成了一個個故事和傳說。如今,贛菜飛入尋常百姓家,還飛出了贛鄱大地,飛到異地他鄉,成為游子們治愈思鄉情的良藥,並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當地人的肯定和喜愛。贛菜出贛漸成氣候,隻不過誰也沒想到, 從甲辰龍年春節期間“浙江特產是‘江西小炒’”這個網絡熱梗自義烏開始流傳,到如今抖音平台上“江西小炒”視頻話題2.6億次播放量……“江西小炒”就這樣毫無征兆地火爆全網。

這時候我們前往義烏,最主要的目的已不再是探尋“江西小炒”的火爆原因,而是希望走近那些“江西小炒”店主和贛菜從業者,去呈現“江西小炒”背后的文化與人事。

“我們想對標的是‘雞毛換糖’”

貴溪人余德華,46歲,被很多人看作是江西菜館在義烏的領頭人,盡管他自己不喜歡也不同意這個稱謂。經過十多年打拼,余德華的“江西小炒”店由城中村的一個小店面發展成了貴溪陽光土菜館。余德華開了5家連鎖店,3家在義烏,2家在金華,其中一家正在裝修,營業面積1200平方米。

我們與他約在他的店裡見面。這家店臨街,左右隔壁都是餐飲店,離店50米是義烏本地最大的連鎖餐飲品牌——“雞毛換糖”。我們一行人下午兩點到店時,余德華正在店門口等貴溪發來的食材。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每天這個時候,來自家鄉的食材都會准時出現。這些食材隨著貴溪到義烏的班車前來,然后再被裝上小貨車輾轉到店裡。

“我親自對這些食材把關。這是我們店的核心競爭力,一些賣得特別好的菜品,得保証食材質量,一些新食材還可以開發新菜。做餐飲就是這樣,沒一件事可以掉以輕心。”余德華指揮著員工從車上把食材搬下來。

“天氣熱起來,宰好的鴨子必須放在冰袋裡﹔這種水芹菜這邊買不到,當地就算有賣也不好吃﹔這是晒好的紅菇,隻有老家才有,也是我們店裡賣得最好的菜﹔這些筍等會就用來包艾葉餃,你們嘗嘗……”余德華對每種食材如數家珍,他語速很快,話裡話外帶著濃厚的家鄉自豪感。

“我不認為‘江西小炒’需要什麼代表菜,反正我店裡好像沒有。客人可以點大廳冰櫃裡已經搭配好的菜品,也有很多熟客就是隨便點,看到食材自主搭配,我們照樣能炒。這恐怕就是‘江西小炒’的特色,不被菜單束縛,隨心組合,隻要廚師覺得可以炒,那就很快能端上桌。”

余德華1999年來義烏闖蕩,做過很多工作,進過很多廠。進入餐飲行業,是大哥帶他入的行。那時候,大哥已經做了幾年餐飲,積累了一些經驗和人脈,大哥認為這個門檻不算高的行業完全可以成為弟弟的安身立命之所。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義烏很多工廠的訂單全天開工都做不完。在大哥的引薦下,余德華承包了一個食堂,那時候他才知道大哥口裡說的干餐飲就是承包食堂。余德華承包的是一個有500名工人的工廠食堂,工人3班倒,他就得做4頓飯,每天睡4個小時,凌晨起來發面做早餐,包子饅頭,油條稀飯,食堂員工吃完飯睡會又得開始忙碌中餐了,晚上還得做夜宵,包餃子、擀面條……那時候他不知道什麼是“江西小炒”,就是隱隱感覺他的幾個炒菜,每次盛出來,很快就被一搶而空。

那是段艱苦的日子,余德華感覺切菜時都能睡著,后怕不已,為此准備了冰水放在廚房,困了就用冰水洗臉,然后再繼續干活。工廠老板也看不下去,不止一次勸他,別熬壞了身體。承包食堂5年,余德華好像一個撿到了武林秘笈的習武者,從基本的扎馬步開始修煉,再出江湖時已是一身功夫。那個時期,余德華學會了做面點、炒菜,還不時研發新菜。開個小店的時機漸漸成熟了。

2012年,余德華拿著承包食堂賺來的第一桶金,在義烏市香山路附近開了家“江西小炒”店。開店第一天,他就做了兩個決定:大部分食材要從老家運過來,所有員工都用家鄉人。這兩條規矩,他一直堅持到了今天。店裡許多員工跟了他十幾年,他與香山路這家店的廚師長當初一起在廚房,一個人管一個灶頭,一盤菜一盤菜炒,辣椒炒肉、辣椒炒蛋、大蒜臘肉、炒三絲……余德華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外面等座位的人遠遠超過了店裡吃飯的人,也不知道街上怎麼就多了許多挂著“江西小炒”“正宗江西小炒”招牌的店面。

清明節余德華要回貴溪,店裡員工正在包家鄉的艾葉餃,炒熟的餡料有筍丁、藕丁、香菇、辣椒。余德華介紹,艾葉餃費時費工,一般不對外售賣,但每年都會包不少,除了員工過節吃,以慰思鄉之苦,還因為很多熟客喜歡、點名要,所以就拿些出來饋贈熟客。食物是一條紐帶,連接著家鄉和異鄉,還維系著人和人之間的情誼。“看到本地人喜歡我們江西特色小吃,說實在的,心裡挺高興的,累一點也沒什麼。”

“‘江西小炒’的明天一定會更好,但這需要更多力量去宣傳和支持。我希望‘江西小炒’能像‘沙縣小吃’‘蘭州拉面’那樣,有統一的門頭、裝修還有菜單。我也希望做‘江西小炒’的同行,無論店大店小,眼光能放長遠,我們的競爭對手是湘菜、杭幫菜、本地菜等,而不是我們自己。我的店面都選在‘雞毛換糖’附近,我就是要對標當地龍頭企業。隻有這樣,我們江西菜才能走得更遠,不但成為家鄉人聚餐吃飯首選之地,獲得更多當地人的認同,展示江西好山好水,也展示江西人的形象。”

“這可能是義烏最好吃的蓮藕”

朱丹,新余分宜人。分宜最有名的菜是電廠螺螄、大崗山臘肉,還有用當地鴨子做的麻辣鴨,朱丹和丈夫把這些菜都帶到了義烏。他們在義烏黃楊梅村開了一家叫分宜農家菜的小炒店。每到晚上店裡一座難求,各種豪車擠在門口,很多人等候許久最后就隻能打包帶走。

這家夫妻店搬到黃楊梅村現在這個位置5年了。起初他們和余德華一樣,在城中村開了一家小店,丈夫炒菜,妻子負責后廚以外的其他全部工作:保潔、洗碗、前台經理、傳菜生、收銀……

朱丹在老家與別人合伙開過一家姐妹烤肉店,生意也挺好,還成了當地的網紅店。朱丹酒量好,人又豪爽,來店裡的大多是熟人,她多少會陪著喝點。一兩天還好,如此天天喝酒應酬,朱丹有些身心俱疲。

一年后,她把店轉讓了,繼而轉戰義烏。跑運輸的丈夫也被朱丹拖了過來,還被她改造成了一個廚子。朱丹對這個廚子相當滿意,說他天賦極高,盡管出菜慢,但每個菜都是親手炒出來的,每次食客們的焦急等待最后都能轉化成滿足和稱贊。“這樣的家常美味,值得等待。”對於許多食客的褒獎,坐在一邊的丈夫不善言辭,只是笑了笑,轉身又進了廚房。

“我們開店的時候,義烏已經有不少‘江西小炒’了,而且大部分是夫妻店,或者是兄妹店、姐妹店。創業總是很辛苦的,尤其是餐飲行業,隻有家人願意陪你起步。”朱丹沒有詳細講述創業時的艱苦,她覺得所有在異鄉的“江西小炒”店都經歷了這樣的階段,有些沒堅持住走了,有些堅持下來慢慢做大了。

關掉排檔開新店時,朱丹也一度差點放棄。那時,新店生意並不理想,可每天還面臨著房租、水電這些必要開支。此前盤店、裝修,他們已經把辛苦攢下來的積蓄花光了,無奈隻能向親朋好友借錢維系日常開銷。“那時候每天看著店裡空空的,真是心急如焚,也想了各種辦法招引客人,但效果都不好。我和老公商量了好幾次,再挺一個月,不行就關掉。一個月過去了,生意稍微好了點。我們不甘心,總覺得菜品不差,怎麼就不能打動別人?就這樣,又挺了半年,才迎來轉機。”朱丹坐在店裡的長凳上,說起那時候的絕境,一臉凝重。

“我看著她從排檔開到了這裡,也看到了店裡生意慢慢好起來。這夫妻倆勤奮踏實,我確信他們能做起來。”店裡有個坐在角落的大姐,突然參與進了我們的對話。

“這是我的房東龔大姐。我們倆關系非常好,這些年要沒有她支持,我可能也做不下去了。”朱丹笑著給我們介紹。

“江西菜好吃,食材好,店裡又干淨。你們夫妻倆做事勤奮,無論生意好不好,都准點出現在店裡,打掃衛生、准備食材,我可都看在眼裡。”聊起朱丹和這家店,龔大姐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我覺得有些食材還可以用,她卻說這些食材放太久了,必須扔掉,不能炒給客人,要不然會砸自己的招牌,砸江西菜的口碑。我們義烏人都是做生意的,這樣誠心誠意做生意,沒有不成功的道理。我現在是他們店的粉絲,逢人就要推薦,我身邊朋友都是這家店的常客。”

飯點快到了,朱丹又得開始忙了。她打開冰櫃,把一些從分宜運過來的食材端出來:臘味、干貨、蓮藕、豆芽、水芹菜、螺螄……再走到黑板前,用粉筆改菜單,有些需要刪除,有些需改換。這樣的場景,幾乎是義烏每家“江西小炒”店的標配。

“你別看這藕好像挺普通,但很多客人說,這可能是義烏最好吃的藕,不信你們等會嘗嘗。這是家裡運過來的豆芽,因為實在不夠賣,一般不擺出來,得直接放廚房,先保証熟客。這個腌好的魚塊,也是店裡特色……”像余德華一樣,朱丹對家鄉食材充滿驕傲。我們突然有種感覺,他們介紹食材,其實就是在一遍遍贊美家鄉呢!

華燈初上,我們離開的時候,店裡已經高朋滿座。我們嘗到了“可能是義烏最好吃的藕”,幾乎沒有調味料,就是藕的清甜,還有炒魚塊、蒸臘肉……全是地道的江西味。吃飯時,我們問朱丹現在還喝酒嗎,她說每天送走最后一撥客人,她會讓老公炒幾個家鄉菜,夫妻倆一起坐下來喝點,說說在家讀書的孩子,說說要不要把這家店擴大規模……

這就是開著“江西小炒”店的老表們平淡而忙碌的尋常日子。他們思念家鄉,憧憬未來,他們用勤勞肯干將江西味道飄到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裡。他們來自貴溪、分宜、樂平,他們出現在義烏、上海、杭州……不遠的未來,他們還能走得更遠。

“接地氣的‘江西小炒’注定要火爆出圈”

關於“江西小炒”,我們還採訪了江西省贛菜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中國烹飪大師汪建軍。在汪建軍看來,贛菜開胃、可口、營養、下飯!這些都和當下消費者的美食認知相吻合,加上來自江西的好食材、贛菜廚師的認真烹炒、親民的價格和極高的體驗感,“江西小炒”的火爆是一種必然。

其實,“江西小炒”火爆出圈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沉澱的。汪建軍認為,“江西小炒”的走紅,是對贛菜口味、市場認知等方面的充分肯定。“未來一定會有更多能夠凸顯贛菜體系內不同菜品集成的新名詞。這些新名詞隻要能傳播出去,就是為贛菜品牌價值的整體輸出做出了貢獻,為壯大贛菜產業提供了具體的發展路徑。”

“讓更多人知道贛菜、了解贛菜,我想還需要‘江西小炒’的從業者們保持好當前的這份熱情,堅守好‘江西小炒’的品質。隻有一直保持好味道才能不斷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關注、體驗,才能從身邊的‘江西小炒’開始更加深入地接觸和了解中國贛菜。”

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涌現出了贛菜品牌,業態也從單一的小館走向了生態餐飲的體驗集成。汪建軍認為,充分運用江西綠水青山給予的生態食材,在菜系菜品呈現過程中牢牢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把鄉情、親情融入消費體驗場景中,把贛菜自身已經形成的供應、研發、服務產業鏈強化起來,借助數字時代的東風把品牌策略、營銷推廣做好做新,贛菜產業一定能書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作者手記

贛菜本味“真”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食物情有獨鐘。食物不僅有滋味,慰藉味蕾,也包含了思鄉、懷舊、留戀等種種情感。而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關於食物的話題,總是被熱議,“淄博燒烤”“甘肅天水麻辣燙”,每次出圈背后都是一次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一次地域形象的展示和宣傳。這次,輪到低調的“江西小炒”火爆全網了!

當我們准備去義烏探尋時,已有媒體報道過這個話題。這一次《尋贛記》出省探尋,我們要尋什麼?尋“江西小炒”火爆的原因嗎?原因其實不復雜,食材新鮮、鍋氣十足、價格公道、干淨衛生……似乎不要太費功夫都能尋到。食材來自家鄉,江西的好山好水造就了好食材,一般都是夫妻店、兄妹店、姐妹店,所以掌勺的都是自家人,自然不會怠慢,每道菜都能用心烹制。

可除了這些,還能尋到什麼呢?我們走進店裡,走到那些從業者的身邊,跟隨著他們日常的腳步。我們不再走馬觀花,我們試圖尋到“江西小炒”味道的背后故事。幾日採訪,我們明白了“江西小炒”的本味更多的就是食材本味,是好山好水的味道,所以分宜菜館裡銷量最好的菜是炒藕和炒豆芽。一個“真”字,涵蓋了“江西小炒”的本味,也道出了江西人的性格。

其實“江西小炒”不是新事物,它早已扎根在義烏的大街小巷,很多店默默經營了十幾年。在“江西小炒”還沒有出圈的時候,這些小店低調,不爭不搶,用心做菜,誠心開店,憑著勤勞和真誠,贏得異鄉人的信任和喜愛。無論是余德華還是朱丹,他們對現在“江西小炒”的火爆都沒有感到驚訝,也許他們覺得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再說了,出圈不出圈,火不火,明天的生活還是照舊忙碌,店裡客人陡然增多了,他們依然是一個個盡心招待。

人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相逢又見証了人們的聚散。揆諸現實,從南方到北方,有江西人的地方就有“江西小炒”。這片紅土地上的人民,低調踏實、勤勞肯干、善良敦厚、熱情好客。走出家門來到異鄉,他們依然保持了這些本色,這些性格中的底色自然也就賦予了“江西小炒”新鮮熱辣、原汁原味的特點。所以,你要問“江西小炒”有什麼代表菜,幾乎沒有店家能說清楚,凡是能搭配的時令食材,都可以下鍋大火猛炒,不需要太多調料,吃的就是這份新鮮熱辣,要的就是這種原汁原味。

這些風味在漫長的時光裡和故土、鄉親、團圓等情感混合在一起,被帶到了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吃到並喜歡上。對於異鄉人,吃一次江西小炒吃的是贛菜的味道、食材,而對於游子來說,“才下舌尖,又上心間”的滋味背后是深深埋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情懷。這種情懷,是堅持,是韌性,是能吃苦,是能耐得住寂寞。大概,這正是“江西小炒”香飄四方的原因所在。

“江西小炒”的火爆,讓更多人了解了江西的好食材和好味道,知道了不斷進取的贛菜。自2020年11月出台《江西省打造贛菜品牌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來,我省多措並舉抓產業、抓品牌、抓平台、抓推介,有效促進贛菜產業不斷提速。數據顯示,2023年,江西省餐飲業營業額1538.8億元,增長17.4%,較2020年底增長63.7%。

不久前,“2024黑珍珠餐廳指南”發布最新榜單,全球共有30個城市341家餐廳上榜,其中包括南昌的牡丹亭(新天地店)和春天來了·雅集兩家贛菜餐廳,這也是黑珍珠榜單首次覆蓋贛菜。

“江西小炒”方興未艾,借東風,贛菜要揚帆遠航!( 葉海波)

(責編:毛思遠、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