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坑 向新而生

流坑古村。
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位於樂安縣的流坑古村,千百年來崇文重教,被譽為“千古第一村”。在剛剛過去的“五一”長假,該村著力打造的“狀元”品牌活動,讓游客穿狀元服、做狀元郎、吃狀元宴,感受千年古韻。
流坑古村始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是一處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宗族居住村落,有近1100年的歷史,2012年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主體基本保存了明朝嘉靖、萬歷年間規劃的格局,由七橫一縱的大巷道框架構成。近年來,在不改變山水風貌、古建筑原貌的基礎上,流坑古村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引導黨員、干部、群眾多元化、社會化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建設和開發利用,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5月6日,行走在流坑古村,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錯落有致的古建筑分布在一條條巷道兩旁,青磚黑瓦,古朴典雅,充滿了歲月的痕跡。在這裡,上百棟古建筑的牆上都貼了小小的二維碼,拿起手機掃一掃,建筑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典故便出現在屏幕中。旌表節孝坊、四牌樓遺址、慎余堂……一棟棟百年老宅讓人仿佛回到古村的興盛時期。抬頭仰望,房檐上懸挂的一個個配有“董”字的燈盞,則是這個古村宗族文化的映射。
據了解,流坑古村內房屋建筑共有686處,其中明清時期的國家保護建筑有216處。為了保護古村風貌,該村從2010年開始,分期分批在村外建設安置房,已引導619戶3005人外搬,核心保護區隻留有680余人。經過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提升,村裡干淨整潔,管線全部下地,雨污實現分流,讓村民和游客共享古村保護帶來的紅利。
村庄核心區保留古風古韻,村庄外圍區則進行有序開發。2022年,流坑古村引進企業全面運營管理,提升旅游業態,打造了茶樓、咖啡館、書吧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街以及流坑夜景,排演“流芳”沉浸式文藝演出,讓古村的夜色如詩如畫,烹飪出一道文化盛宴。
環境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2月,村民董發生將自家房屋改造成“古村觀景民宿”。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每逢節假日,他家的民宿吸引不少游客入住。“我們兩口子以前是炒大鍋菜的,現在開民宿、做餐飲,生意還不錯,‘五一’期間收入近兩萬元。”董發生告訴記者。
千百年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的不只是游客,還有每年接踵而至的“寫生大軍”。5月1日中午,來自湖南省瀏陽一中的高二學生賀韻琪坐在村裡的古戲台前畫畫。“這次學校組織了40人來寫生。流坑古村古色古香,處處都是風景,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是我們寫生愛好者的鐘愛之地。”賀韻琪說。
流坑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詹海群告訴記者,村裡已建成兩個寫生基地,日接待量可達2000人。“我們與省內各大高校展開合作,省外也有許多學生來此寫生,全年累計超過5萬人次。這不僅直接創造了上千萬元的旅游收入,而且帶動了村裡的餐飲、零售等消費,讓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詹海群說。(全媒體記者 陳 璋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