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江西石城縣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求文關愛留守兒童——

“童伴媽媽”伴童成長(點贊新時代)

本報記者 楊顏菲
2024年06月11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又到周末,陳求文熟練地把黑色小摩托停在鎮子上一戶人家門口。此時,年幼的小軍攙著外婆剛從外面回來。

  和小軍外婆聊完孩子的近況,陳求文順手把小軍運動鞋的鞋舌翻過來拍了照,對小軍外婆說:“愛心企業又捐了一批鞋子,我看看小軍現在穿多大碼,下次給他帶一雙。”

  這樣的家訪,對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小鬆鎮蓮鄉苑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求文來說習以為常:“我服務大約500個孩子,其中需要重點關照的留守困境兒童一共有62個。”

  幾年前,還是客家緣社區干部的陳求文參與了由中國扶貧基金會、江西省慈善總會等發起的“童伴媽媽”愛心項目。這一項目通過一名名“童伴媽媽”,助力完善兒童監護網絡,呵護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身心健康。

  為什麼選擇成為“童伴媽媽”?“我曾經也算是‘半個’留守兒童。”陳求文笑起來眉眼彎彎,“小時候父親在外工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親一邊干農活,一邊照顧一大家子。”

  “現在村裡留守的孩子們吃穿有保障,但是缺少陪伴。老師精力有限,沒辦法照顧所有孩子。我們‘童伴媽媽’要做的就是努力補上這些陪伴、關懷。”陳求文說。在石城縣,這樣的“童伴媽媽”有十幾位。

  成為“童伴媽媽”以來,陳求文每月走村入戶,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情況。每到周末,還會帶上自己的孩子,到離縣城較遠的村小組,陪小朋友們玩耍、談心。

  “不少留守兒童性格內向,但見到同齡人能很快玩到一起。”陳求文摸著自己兒子的頭說,“我有一次問我兒子,媽媽不做‘童伴媽媽’了好嗎?我兒子說,媽媽你要繼續做,我兩天見不到你就好想你,可是那些小朋友可能很長時間都見不到爸爸媽媽。”

  不僅僅是陪伴。陳求文覺得,自己能做的還有更多。

  2019年,當時在客家緣社區工作的陳求文走訪到小麗(化名)家。小麗因病不能走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在外打工,家中還有兄弟,年邁的奶奶很難把3個孩子照顧好。

  “一開始去的時候,小麗的奶奶並不接受我。”陳求文堅持去拜訪,關心、幫助解決困難,慢慢打消了小麗一家的疑慮。低保、殘疾補貼……能幫小麗申請的保障,陳求文陸續幫著辦好。

  考慮到小麗家的情況,陳求文覺得,還是要想辦法幫小麗的父母在家門口找工作。她找到了回到鎮上創業的一名年輕人。他開了兩個雨衣加工車間,需要招聘工人。雖然收入沒有外出務工高,但是能照顧家人,小麗的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回鄉。現在,小麗媽媽從雨衣廠騎電動自行車回家隻要大約10分鐘。

  如今,小麗的奶奶看到陳求文,會笑盈盈地迎出門。小麗也會綻開大大的笑容,叫一聲“阿姨”——這是小麗為數不多會說的詞。

  陳求文在工作過的客家緣社區和蓮鄉苑社區活動中心都開辟了供孩子們學習、玩耍的場地,還定期以開展游戲、議題討論、觀看視頻等方式,教孩子們生活常識,並讓他們了解防溺水、防暴力、防拐騙、防災害等安全知識。2021年,陳求文獲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1日 第 04 版)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