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贛字號”農產品何以“出圈”

——江西做好“土特產”文章觀察

2024年06月12日08:16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婺源縣紫陽鎮考水村千畝有機茶園內滿目翠綠,茶農們正在採摘茶葉。 記者 史港澤攝

在位於貴溪市的江西康益禽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觀察智能化雞舍情況。記者 朱兆愷攝

位於信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信豐農夫山泉飲料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產線上篩選臍橙鮮果。記者 史港澤攝

贛南臍橙、“四綠一紅”贛茶、南昌拌粉、上饒葛根粉……說起土特產,江西各地可以說是“一縣一品”,甚至部分地區還實現了“村村有特色”。

土特產是獨特鄉土資源孕育的地域產品,也是一個地方獨具一格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

我省准確把握江西進入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期的趨勢性變化,把產業振興作為建設農業強省的關鍵舉措。

如何讓“土特產”成為產業振興的急先鋒、輕騎兵?夏初,記者走進贛鄱大地田間地頭,尋訪各地的路徑和探索。

6457個綠色有機地標農品:“土”味十足領風騷

作為享譽中外的“江南糧倉”,江西除穩定的糧食供應外,果蔬、肉類、水產等產品豐富,增長穩定、供給充足。2023年,全省生豬淨調出量居全國前列,水產品產量居內陸省份第2位,柑橘產量居全國第5位,其中贛南臍橙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列世界第一。

不僅產量大,而且品質優。去年,我省共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49個,居全國第6位﹔新增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1418個,總數達6457個(其中有機農產品4015個,居全國第4位)。認証富硒農產品1846個,富硒功能農業綜合總產值達862.8億元。

江西農業大學“三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廖永梅表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家的消費理念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城鄉居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迎來新的機遇。“這不僅是農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銷售方式的變化,也是消費模式的變革。”廖永梅補充道,江西在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具備了做好“土特產”文章的先天條件,並呈現出優質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品類逐年增加、業態不斷豐富等特點。

5月發布的“2024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印証了廖永梅的觀點:贛南臍橙、南豐蜜橘、廬山雲霧茶、贛南茶油、婺源綠茶、狗牯腦茶等六個江西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入圍區域品牌(地理標志)價值百強榜單,李渡酒首次入圍輕工領域價值榜單。我省入圍百強榜單,位居全國第四、中部地區第一。7件地理標志發布總品牌價值高達1153億元,較去年增加46億元,平均品牌價值增加6.57億元。

好成績得益於江西天然的地理、氣候優勢,也與我省高度重視做好“土特產”文章密不可分。

“我們一直把臍橙當作寶貝,很多‘首個’‘第一’都是因為臍橙。”拿著今年起實施的《贛南臍橙保護條例》,贛州市果業發展中心生產科科長梁梅青說,長期以來,在一些與贛南臍橙有關的違法行為治理上,難以找到准確的法律依據,作為贛州市首部關於優勢特色產業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補上了治理方面的短板。不僅給贛南臍橙上法律“保險”,近年來,贛州市還從優化產業布局、嚴控果園開發、強化種苗供應、培強經營主體、做強精深加工等方面,出台了12條細化舉措,實施贛南臍橙品質攻堅行動。

2023年,贛南臍橙的品牌價值已達691.27億元,居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第5位、水果類第1位。

一棵千年“草”能否變元寶:要在自己骨頭上長肉

撫州市臨川區榮山鎮,是我國燈芯草(也稱燈心草)主要生產基地,在當地有上千年的栽種歷史,目前佔據了全國燈芯草原料市場的90%,年產值近2億元,是當地村民的“致富草”。

4月27日,記者驅車進入榮山鎮,道路兩旁大片的燈芯草長勢喜人,滿眼蔥綠。在該鎮最大的燈芯草加工廠——虎碧種植合作社,4台抽芯機轟鳴作響,流水線上工人有序忙碌。

看著進出頻繁的小貨車和滿院的燈芯草,合作社負責人黃國年卻對合作社的未來有些許擔憂。“雖然我們的產量大,但還是傳統的種植和粗加工模式,離產業化還有很大的差距。”黃國年說,每包燈芯(約20公斤)利潤隻有100元左右。“目前,合作社生產的燈芯只是作為治療失眠類藥品的一味輔助藥材銷售給揚子江藥業,極易被同類產品代替。”為此,黃國年不敢輕易擴大種植和生產規模。

將燈芯草嚼爛敷患處,可止傷口流血﹔用燈芯草一兩為末,加丹砂一錢,每服二錢,米湯送下,可治鼻血不止﹔燈芯草煎水代茶喝,可治失眠……《本草綱目》中,對燈芯草功效和使用進行了細致描述。燈芯草這棵千年草,具有諸多藥用價值,市場潛能巨大。

如何釋放潛能,挖掘更大需求?當地企業頗為犯難。

黃國年指著工廠內正在加工的機器說,“因為規模小、效益低,連燈芯草抽芯機械都買不到,這套設備還是我和合伙人花兩年時間發明定制的。生產尚且如此,研發就更難了。”

而鄉鎮也有著自己的苦衷。

“作為鎮裡的主導產業,我們肯定是希望燈芯草能做大做強,不僅可以增加稅收,還可以成為富民產業。”榮山鎮宣傳委員肖文表示,要進一步引進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以鄉鎮財力和資源很難做到。

類似的發展困惑,在我省並非個例。業內專業人士長期調研發現,我省“土特產”發展存在諸如找不准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利用不足、產業同類(質)化嚴重、品牌效益不夠、產業鏈條不足等問題。

作為江西水產代表之一的軍山湖大閘蟹,因為品牌力不夠,面臨著被陽澄湖大閘蟹在家門口“叫陣”的尷尬。

去年6月,泰和烏雞上架盒馬鮮生門店,冰凍煲湯雞作為首推產品卻遭受冷遇,上架首月最低日銷量不足200隻。

…………

對此,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文蔣分析,問題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細分領域市場較小,很容易觸及行業天花板﹔二是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好產品極易被復制﹔三是大多數產業還是靠天吃飯,加上自身資金量小,抗風險能力弱。

2005年初,黃文蔣剛從父親黃有水手中接管公司,就面臨如何擴大公司規模的難題,在與有多年種植經驗的父親商量后,最終決定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形成田間統一化管理,以保障優質原材料供應充足。

但十年后,黃文蔣又遇到了新問題:發展已觸及行業天花板,下一步怎麼辦?

突破!這次,黃文蔣將發展重點放在“人有我優”上。公司將絲瓜種子送上太空進行誘變,通過品種誘變、提純,進一步提升絲瓜品質。同時,加快產品創新研發,並向美容化妝品、文創產品等領域延伸產業鏈條。目前,公司產品類別已經從洗浴用品和床上用品,擴充到4大系列、近300個規格,去年銷售額達2.2億元。

琢磨透“土特產”這3個字:走產業聚合之路

做好“土特產”文章,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項重要工作,而要做好這篇文章,首先要從對土特產的狹義定義中跳出來。

“土”講的是基於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特色﹔“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土”“特”“產”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結、貫通的統一體。那麼,如何實現三者有效融合,切實提升優質農產品價值,最終讓農民增收增益?

廖永梅表示,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要從資源和市場這兩個基本點出發,堅持“按比較優勢布局、按市場需求開發”,有效協調好種植規模、加工配套、科研開發、風險保障等多方面工作,實現從種植到加工、流通、市場的有效對接,建立與之配套的產業體系。

構建產業體系,龍頭企業是關鍵。

江西日遠食品有限公司入駐上饒5年來,結合馬家柚這一特色產品,相繼推出“楊梅兔氣”“楊枝甘露”等爆品,並先后在廣豐區開發建設一期、二期工廠,加快生產方式的數字化轉型,成為馬家柚產業鏈條上的“新引擎”。2023年,該公司銷售額達1.5億元,增長80.7%,輻射帶動周邊農民人均增收10%以上。

成功,總是有著相似的內在規律。

2011年,江西神州通油茶投資有限公司在深化加工的同時,先后投資近10億元,打造“庄園式”油茶產業園,培育油茶生態旅游、休閑康養等新業態,開啟了三產融合轉型升級之路。2023年,公司文旅項目產值達2500萬元,參觀人數突破4萬人次。

政府層面,我省正在加快“龍頭”培育,打造一批引導農業達產業化發展的“頭雁”。2023年,全省共招引農業項目732個,簽約金額達1273億元,均為歷史之最,其中引進全國頭部企業8家、“鏈主”企業5家。全省農業產業化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1058家。

要實現聚合發展,不僅要從“產”上發力,還要對“土”和“特”價值深入挖掘。

“對於農業生產來說,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風險系數也在增加。”高安市盛發糧油有限公司負責人丁旦說,如何利用好鄉土資源、唱響富硒特色品牌很重要。

為此,丁旦探索出“底薪+分紅”的“田管家”模式,激勵村民種好田、出好糧。同時,與研發機構合作,培育富硒有機水稻,提升產品品質和口感。

2023年,“總管家”胡鵬收入20多萬元,“田管家”朱細英工資加分紅7萬多元﹔公司的富硒產品也打開廣東、湖北、湖南等地市場,實現企業和農戶的雙贏。

同樣是富硒,同樣在宜春,上高則利用該縣富硒和潛在富硒土壤面積佔國土面積96.21%的優勢,先后開發雞蛋、大米、紫皮大蒜等系列富硒產品,以富硒矩陣搶佔市場。2023年,該縣富硒產業綜合產值超50億元。

今年起,我省還實施標准落地、分等分級、基地提升和消費促進等四大行動,讓好農品賣出好價格,力爭2025年全省綠色有機農產品綜合覆蓋率達35%、實現總產值1400億元。

我們欣喜地看到,我省正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三產融合發展要效益,打造出一個個特而優、特而美、特而強的土特產,更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就業。2023年,全省1058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直接或間接帶動近360萬戶農民就業,戶均增收3850元。

他山之石

從“小作坊”

到“工業園”的啟示

起源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夜市的地方小吃柳州螺螄粉,從2014年底第一家袋裝螺螄粉企業誕生,到產值超百億元,僅僅用時6年。如今,袋裝柳州螺螄粉遠銷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下游產業鏈為約25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成為廣西的“新名片”。

曾經,柳州螺螄粉以小作坊為主,面臨龍頭企業不強、標准化程度不高、品牌影響力不夠等問題。2015年,柳州市借鑒工業化生產理念,開辟螺螄粉產業園,帶動包括大米、竹筍、豆角、木耳等在內的50萬畝原材料基地建設,覆蓋農業、食品工業、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同時,加快制定行業標准、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建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螺螄粉原材料基地等步伐,並逐步發展工業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等,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23年,柳州螺螄粉產業實現出口貨值8727.2萬元,增長28.5%。

河南省漯河市的做法也值得借鑒。漯河市以食品企業需求為導向,推動面制品生產企業、面粉加工企業、糧食專業合作社、育種機構等深度合作,實現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和優糧優價聯結模式,不斷提高農業特色產業質效。如今,漯河食品產業涵蓋18個大類、50多個系列、數千個品種,形成了以雙匯為代表的肉類加工產業集群,以衛龍、南街村等為代表的糧食深加工產業集群,以中大恆源、高旗生物等為代表的果蔬加工產業集群。2023年,漯河市食品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成為河南省萬億食品產業的重要支撐。(記者 黎 軍 李耀文 董文濤)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