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科學化、規模化治沙
我國十余年治理沙化土地超三億畝(美麗中國)
今年6月17日是第三十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也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通過30周年紀念日。我國的宣傳主題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 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加大“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力度,推進科學化、規模化治沙,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3.31億畝,封禁保護面積2708萬畝,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我國始終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部署實施了“三北”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防沙治沙體系,不斷提升荒漠化防治水平。
經過長期治理,我國重點工程區林草植被有效恢復,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沙化土地狀況持續好轉,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連續4個監測期持續淨減少,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515萬畝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000萬畝。土地沙化程度持續減輕,重度和極重度比重由2004年的74.1%下降到2019年的62.3%。風沙危害得到有效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風蝕總量較2000年下降約40%。近10年來,北方地區春季年均發生9.2次沙塵天氣過程,與近30年同期年均12.5次相比,呈現次數減少、強度減弱的趨勢。綠色惠民成效明顯,沙區生態持續改善,農田防護林網有效保護4.5億畝農田,沙區年產干鮮果品4800萬噸,年總產值達1200億元。
自1997年《公約》對我國生效以來,我國切實履行《公約》義務,積極推動全球荒漠化防治進程,率先在世界范圍內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三北”工程成功實踐,打造了荒漠化防治的中國標杆,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此外,持續推進荒漠化防治務實合作,與《公約》秘書處聯合在我國建立國際培訓中心和知識管理中心,在蒙古國、中亞、非洲等建立了治沙示范基地,加強對亞非國家的技術與項目支持,定期開展荒漠化管理和技術培訓。2023年,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與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挂牌成立。先后舉辦9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向世界推廣分享荒漠化防治技術和經驗。我國已從荒漠化防治的探索者,成長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業的重要推動者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引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